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从“天书”到善本

    ——刘浦江与点校本《辽史》修订

    作者:本报记者 杜羽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4日 09版)
    资料图片

        初夏,北京大学朗润园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小院里,两棵鹅掌楸亭亭如盖,花儿开得正盛。

     

        9年前,也是这个时节,也是这个小院,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浦江开始了点校本《辽史》的修订。此后6年间,他和学生们每周一次的《辽史》读书课,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今年5月15日,点校本《辽史》修订版面世,出版座谈会就选在小院里举行。同学们回来了,同事、同行们来了,可刘浦江不在了。他用尽了生命中最后一点力气,留下了一部全新的点校本《辽史》。

     

        再修《辽史》,首选一人

     

        2013年6月15日,在最后一次读书课上,回顾过往与《辽史》相伴的两千多个日夜,刘浦江感慨万千:“研究辽史,对《辽史》的依赖程度要占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所以这部书值得我们下这么大功夫去做。我们做这个工作,对得起这部书!”

     

        统治了南至燕云汉地、北及蒙古高原的辽王朝,有长达两百年的历史,但专记辽朝历史的典籍,如今只有《辽史》和《契丹国志》存世。据学者研究,《契丹国志》是元代书贾的赝作,内容多不可信据。这使得元代官修的《辽史》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然而,《辽史》的编纂质量历来为史家所诟病。

     

        “《辽史》是‘二十四史’中编得最糟的一本,这已经成为定论了。我们年轻时读民国时影印的百衲本《辽史》,简直就像看‘天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宋史专家王曾瑜说,《辽史》记事疏漏、错误很多,再加上人名、地名复杂,给学者带来了很多麻烦。

     

        1974年点校本《辽史》的出版,使这种情况有了改观。作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成果之一,史学家冯家昇、陈述点校的《辽史》,一直是40多年来最为可靠、易读的《辽史》版本。“经过冯家昇和陈述两位先生的不懈努力,首次按照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完成了一部较为完善的点校本。”在修订版《前言》中,刘浦江这样评价两位前辈的工作。

     

        点校本《辽史》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为了避免“烦琐考据”的指摘,点校本《辽史》没有严格按底本校勘,而且大多不出校勘记,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只能略加参考。2005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开始筹备修订,《辽史》修订也在其中。对于修订主持人,学界首先想到的就是刘浦江。

     

        刘浦江的本科同学李鸿宾记得,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刘浦江就表现出对文献学浓厚的兴趣。1988年,在史学家邓广铭的力荐下,27岁的刘浦江从中央党校调入北大中古史中心,几年后就在辽金史领域崭露头角,并逐渐成长为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既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又有深厚的文献功底,是同行对刘浦江一致的评价。这正符合点校本修订对主持人的要求。

     

        “历史典籍的整理校订,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靠的是硬碰硬的学术成果。此次《辽史》的修订,是将历史研究带入史籍校订的突出范例。”同事邓小南说,点校本《辽史》修订版凝聚了刘浦江对辽代历史的深厚心得,也凝聚着他建设学科标准,树立学术典范的全部心血。

     

        小院修史,人才传承

     

        2007年5月,刘浦江在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小院里开设了《辽史》读书课,修订团队随之组成——成员就是历史系的学生。

     

        邱靖嘉记得第一次《辽史》读书课的情景:“先生与我们六个学生挤在中心办公室讨论他初拟的《辽史修订工作体例》,并围坐在一台电脑前开始研读《辽史》卷一《太祖纪上》。”刘浦江告诉他们:“我之所以接受这项任务,主要是想把这项工作用来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学辽金史的学生来说,这是进入专业领域的一个最佳途径。”

     

        从此,每到周六,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分头点校的同学汇集到中心小院,对着投影,将负责点校的内容逐字逐句诵读出来,在刘浦江的带领下,逐一讨论定稿。2013年6月,几十万字的《辽史》终于读完了,刘浦江又独自承担起全书统稿的重任。几个月后,他被确诊为淋巴癌晚期。

     

        “他在病中继续统稿,预期半年完成。实际上,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回忆,在化疗间隙刘浦江坚持工作,于2014年11月又提交了前言定稿、凡例及引用文献。

     

        一个多月后,2015年1月6日,刘浦江去世,年仅54岁。根据他在病中的嘱咐,学生们完成了未尽的修订工作。如今,修订版《辽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数百处标点改动、千余条校勘记增补删减中,人们不难看到它的学术价值。人们看不到的,是修订团队12名青年学人的成长。九年前,他们都是学生,现在他们是教师、是研究员,是辽金史研究的未来。

     

        “刘浦江教授是中青年历史学者的佼佼者,可惜英年早逝。不过他的著作将长远地流传下去,他的衣钵也将在他的弟子们那里得到继承和发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宋德金如此评价。

     

        (本报北京5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杜 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