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天津让文化之光照进每户窗棂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5日 09版)

        总额9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让天津城乡的图书馆、文化馆面貌焕然一新,新建成的社区、村镇文化服务中心遍地开花;“通借通还”让市民在家门口挑选到全市公共图书馆里任何一本好书;幸运地抢购到“文化惠民卡”的10万群众,花不到10元钱就能走进剧院,欣赏一场高雅的艺术演出;出示“外来建设者观影卡”的农民工,能够以极优惠的价格观赏到院线新片……

     

        政府拿4000万元补贴10万张“文化惠民卡”

     

        近年来,天津市陆续实施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让津门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了丰厚的“大礼包”。

     

        天津市在2015年首次推出“文化惠民卡”:市民只需支付100元,即可购买到面值500元的“文化惠民卡”1张,差额由天津市财政给予补贴。持卡人可凭此购买市属11个专业文艺院团的演出门票,部分场次享受补贴后的票价还不足10元。“真的会有这样的好事?”初闻此事,许多人将信将疑,总共6万张“文化惠民卡”历时两个月才售罄。今年,天津市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文化惠民卡”增发至10万张,首发当日便被抢购一空。一位市民端详着手中的“文化惠民卡”,笑呵呵地说:“这是政府拿4000万元‘真金白银’请老百姓看大戏呀!”

     

        据文惠卡大数据显示,天津各市属院团2015年商业演出914场,同比增加90.2%;平均上座率88.8%,同比增幅超过1倍。“文化惠民卡”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演出市场活跃繁荣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走进了艺术殿堂。

     

        数字化工程方便市民

     

        在全面实施文化信息共享、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数字化工程的基础上,2015年以来,天津市陆续实施一大批数字公共文化工程:“数字群艺馆”“数字非遗”工程是与腾讯合作打造的微信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广泛开展网上展览、远程指导等创新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民心桥”互动平台是文广局在北方网“民生频道”开设的一个互动栏目平台,公开发布各级文化部门开展文化活动的信息,并收集广大群众对活动的评价和意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需求有效对接;“百姓选书我买单”则是由读者推荐优秀图书,天津图书馆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新书采购,并在“荐购图书专架”里与读者见面……这些数字平台于去年底正式上线,为天津百姓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

     

        “通借通还”是天津于2014年在首先在市内6区开始起步的。去年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推广开来。这项工程全部完成后,全市公共图书馆将形成“一张网”服务平台,市民可就近在任意一家图书馆借还全市20个图书馆的全部图书。按照建成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实行“通借通还”服务的图书馆读者数量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底,天津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流通总量为37.7万册次。河北区图书馆开通服务第一年,办理通用读者卡3083张,同比增长120%;图书流通总量约19.5万册,同比增长62%。

     

        各区县在“文化惠民”中各显神通

     

        在天津市公共文化制度设计与实践示范引领下,各区县铆足了劲头,在打造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特色上开动脑筋,真抓实干。和平区、河西区、北辰区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区县、街镇、村居3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不遗余力;武清区在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上肯投入,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文化广场相继落成启用;蓟县把解决基层文化干部编制问题作为突破口,推进文化服务进镇入村;滨海新区探索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文化供给与百姓需求有效对接,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宝坻区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京东大鼓艺术节”等全国性品牌活动激发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西青区基层文艺社团建设成果丰硕;东丽区群众文艺人才辈出……“妈祖文化旅游节”“家庭艺术节”“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社区文化站、村居文化室遍布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服务水平和标准逐年提升,天津以改革为引领,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让文化之光照进津城百姓每户窗棂,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