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宿舍里的文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宿舍当如“芝兰之室”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华轩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06版)

        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一个生命有机体,那校园里一间间的宿舍就是组成生命体的一粒粒细胞。在华南理工大学,有着1万多个这样的细胞,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这些细胞里的学子输送养分,促进他们成长发育,最终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技能:生活能力的训练营

     

        开学季的一天,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来到新生宿舍。她看到有位学生家长正在爬上爬下地帮孩子挂蚊帐,马上制止:“你要是不下来,我就上去帮你挂。”那一刻,宿舍里的新生们懂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刻往后,生活上要开始自立了!

     

        为帮助新生行动起来,华南理工大学采取多种举措,如不断增强和规范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工作,学生工作部门举行安全卫生检查评比、星级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当然,良好风气的形成也离不开一届届学生的传承。胡惠兰老师1979年毕业留校后做了学生辅导员,她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学生宿舍里的场景:“那时候学生们很有劳动观念,学校没有校工,无论男女都会自觉在宿舍楼搞卫生……今天是110房间,明天是111房间,就这么轮下去。”

     

        有前辈们做榜样,又有师长们督促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生活能力自然飞速提升,对父母也多了理解与感恩。

     

    才干:学习交流的小课堂

     

        室外是宁静的夜色,室内是学子在台灯下伏案自修,抑或是创新创业的学生团队聚在活动室里交流项目进展,这样的场景在华南理工大学宿舍内处处可见。占据了大学生近一半时间的宿舍,理应承担比生活训练营更多的职能。

     

        该校电力学院2009级有一个被称为“兄弟连”的宿舍:四人综合测评专业排名都在前10%,全部一次高分通过四六级,一起参加科研项目,一起拿奖学金——四人大学期间奖金累计68000元,一起斩获了65个各类竞赛的大奖,还被评为学校“标杆工程”之“十大卓越创新创业团队”。

     

        总结成功的原因,宿舍成员黄向敏认为,一方面是得益于宿舍成员的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另一方面是宿舍内激发上进心的学习氛围。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渴望,但有时上进的心会被庸碌懒惰所埋没,这个时候就要看宿舍能不能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了。”

     

    品德:互帮互助的大家庭

     

        大学宿舍可以说是个小社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长背景,有着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却又要在几年的时间里朝夕相处的四位同学,要快速融合在一起谈何容易?

     

        面对这一难题,该校学生工作部门一方面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环境,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校园里有一个志愿群体——义务送水队,就是由学校引导成立的,既解决了女生宿舍桶装水搬运不便的问题,又通过互帮互助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老师走进宿舍、开展心理咨询与讲座等,解决同学们遇到的沟通障碍。经济与贸易学院2013级的本科生张宇鹏仍记得刚入校时,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他和舍友除了想家还是想家。这时班主任老师来到了宿舍,特意带来自己的藏书给他们阅读,还鼓励大家相互交流,让宿舍四个同学卸去了最初的陌生感。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依托创先争优“标杆工程”、学风建设“卓越工程”,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继续加强学生宿舍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如成立学生宿舍事务服务中心、爱心书屋等,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学生宿舍“一站式”服务,打造全面育人的“芝兰之室”。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华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