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

    《最后的演讲》后续报道②

    离开老师的日子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李川 刘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8日 04版)

        李贤武教书40年,1985年至1988年,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街洞煤矿子弟学校教书。李贤武当年教过的34班的学生读了《最后的演讲》很激动,恳求记者将尘封已久的往事告诉读者。下面请听4位步入中年的普通劳动者,深情讲述离开老师的日子。

     

    一次出行

     

        刘星,女,44岁,原街洞煤矿子校34班学生,现北大深圳医院妇产科主管护士——

     

        我永远忘不了30年前那次出行。

     

        高一的一个周末,班上有同学不知从哪儿听说,李老师的岳母过世了,提议大家去“慰问”。我们十几个同学骑着自行车往李老师家赶。原以为李老师住苏仙区栖凤渡镇,离学校就四五公里。结果,到了一问才知道老师根本不住那儿,他住在永兴县的湘阴渡镇,离学校足足有10多公里。我们边骑边问路,赶到老师家已经傍晚了。

     

        到了才知道他家没办丧事。听了我们的来意,李老师笑了,说,同学们辛苦了。然后,他和师母去厨房给我们做了满满一桌饭菜,特别香。

     

        我们吃饭时,李老师一个人骑车去了几公里外的乡政府,给家长打电话、拍电报报平安。那时通信不发达,有些家长通知不到只能拍电报。过了两个多小时,李老师才回来,再安排好我们住宿,就晚上12点了。第二天李老师早早起床,给我们做早餐,送我们回学校。一个假日被我们搞得忙忙碌碌,但老师没有半句怨言,还说谢谢同学们去看他,欢迎下次再去他家玩儿,只是一定要注意安全,要告诉家长。

     

        长大后我才明白,我们当时多么不懂事,给老师添了多少麻烦。李老师一个人跑那么远,给我们每个人的家长报平安,还特地叮嘱父母,不要责怪我们。李老师就是这么有爱心,特别体谅、包容他人。他总教育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他的影响下,我们班同学关系特别融洽,毕业30年了,感情还很深厚,像个大家庭。

     

        我参加工作20多年了,每次碰到委屈,我就会想起李老师,然后像他一样,笑着体谅和包容。如果每一个医生、护士和患者都能互相体谅包容彼此,那么医患关系一定会好。是李老师给我一颗体谅包容的爱心,让我受用终身。

     

    不当逃兵

     

        王红梅,女,45岁,原街洞煤矿子校34班学生,现自主创业开店——

     

        “你不勇敢,谁能给你坚强?”每次遇见困难,我总想起李老师对我说的这句话。

     

        刚到李老师班上时,我内向、胆小,上课不敢举手,生怕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李老师非常关心我。在他的鼓励下,我破天荒报名参加了班上的演讲比赛。其实,报名的那一瞬间我就后悔了,但看到李老师充满期待的眼神,我还是鼓起勇气,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别提有多紧张了,我演讲的题目是“青纱帐”,我走上台,看见台下那么多同学,紧张得腿一直抖,舌头直‘打啰’(郴州方言,舌头捋不直的意思),我刚讲了两句,脑袋就一片空白。教室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我红着脸,盯着地,感觉那几秒像一年那么长。

     

        在我眼泪就要流下来时,一个声音响起来,“深呼吸,不要紧,下面全是同学,相信自己。你不勇敢,谁能给你坚强?”我抬起头,李老师眼睛眯成一条缝,和蔼的笑容里全是鼓励。李老师的话给了我神奇的勇气,我一下子就不紧张了,深呼吸几次,平静下来,居然很有感情地完成了演讲。不知道是不是老师照顾我,我还得了个奖,奖品是一个本子。

     

        李老师,您知道吗?如果您当时不鼓励我,我哭着下了台,也许以后再也不敢上去了。是那次演讲打破了我的心理障碍,让我变得开朗起来。

     

        “你不勇敢,谁能给你坚强?”前两年,我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店。起步时,困难重重,资金周转不过来,销路打不开,货品积压……我都顶住了。今年,我的店越来越好,想起李老师的话,我永远不会当逃兵。

     

    老师“告状”

     

        匡斌,男,45岁,原街洞煤矿子校34班学生,现郴电国际职工——

     

        在李老师班上我是个问题学生,可李老师从没放弃我。他经常找我谈心,辅导我做作业,带我们搞户外活动,他总是苦口婆心劝我多学点知识。对于学生,不管分数高低,他一视同仁。

     

        因为调皮,李老师没少去我家搞家访。他第一次来家访,我生怕他告状,怕父母打我。我躲在隔壁房间偷听。李老师确实在告状,说我成绩还需要努力。不过,李老师告状前说了我一大通优点,聪明、有礼貌、乐于助人、有上进心,缺点只说了那一点点。这样,我父母知道我还“有救”,就不会打我。我从没因为家访挨过打。随着李老师家访的次数越来越多,原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亲,也改变了方式,对我的打骂少了,沟通多了。

     

        我们班像个大家庭,同学关系融洽,成绩好的不会看不起成绩差的,分数低的不会自暴自弃,学习同样努力。

     

        高中毕业后,我当了几年驾驶员,后进入郴电国际。我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现在在子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

     

        后来我听说李老师把我当作成功的例子鼓励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他说今天成绩差不代表明天后天也不行,每个人都有潜力,要努力挖出来。

     

        现在想起来,老师去我家“告状”告出了成效。

     

    师生之约

     

        龙振华,女,44岁,原街洞煤矿子校34班学生,现深圳某公司职员——

     

        李老师不仅仅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更教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有同学早恋,李老师把他们单独叫到办公室谈心,开导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并跟他们约定,以学习为重,以后再谈感情。

     

        我高中毕业后一个人来到深圳闯荡,因为没有像样的文凭,在工作中常常碰壁。李老师一直关注着我。他说现在是知识型社会,鼓励我一定要多学知识,提高自己。在他的鼓励下,我2013年参加了成人高考,今年大专毕业。2014年我在深圳考取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今年我要继续努力,争取考取本科文凭,以告慰老师对我的教育和鼓励。

     

        如父如兄、亦师亦友,这是我们班同学和李老师深厚感情的写照。我们每年回来都会约上一帮同学和李老师小聚。每次聚会,他都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而他快60岁了,还在当毕业班班主任,我们都提醒他不要太劳累。他总说我不累。

     

        他还说:“你们有情有义,这么多年一直记得老师,我其实没做什么。你们让我的目标更加坚定,我对学生好,学生总有一天会知道。”

     

        3年前,我们和李老师约定,在他退休那一天,举办我班毕业30周年聚会。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李老师,你为什么这样,放了我们同学的鸽子?病魔为什么这样无情,让我们无法实现3年前的那个约定……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李川 刘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