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春耕正忙。从大石山区到北部湾畔,从革命红城到漓江之滨,壮乡农民在八桂大地的山水间劳作,“铁牛”在田野里欢歌。
“快!去乡村看看老乡们有什么需要帮助。”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田间地头,不仅农民们步履匆匆,而且县乡干部也马不停蹄忙碌起来。
大新县委书记赵丽给农民带来了惠农政策,也给全县干部带来了硬任务:“甘蔗产业是大新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搞甘蔗高产高效种植,是我们实现精准脱贫的坚强后盾,我们要全身心扑下身子、不折不扣地完成!”
全县干部动了起来,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县乡村联动助农春耕,青年志愿者、部队官兵也纷纷卷起裤管,加入春耕队伍中来。
为确保农民买上放心农资,钦州市钦北区涉农部门和执法大队、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护农打假行动”,重点检查种子、农药、化肥市场,对农资价格进行长期监控。
“以前买化肥种子,不知怎样辨真假好坏,现在有执法队检查,我们就省心放心多了。”平福村村民马向农说。
更让群众省心的,是送到家门口的科技培训服务。开春以来,全区各级农业、科技等部门,组成助农春耕生产技术指导组,分赴乡镇进村入户,办起形式多样的“流动课堂”,为农民现场传授技术、解答疑问,服务农民备耕、春耕生产。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桠杈镇纳贡村,还没来得及“摆台”的农技人员被围成一团,农民争相咨询春耕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几百份宣传资料一抢而空。村民梁泽康高兴地说:“有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指导,我心里踏实多了。”
而在一些地区,忙碌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头头埋头苦干的“铁牛”,场面虽显“冷清”,效率却颇高。在贵港市港北区优质稻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区,10余亩的方形田块里,几台播种机正来回穿梭——示范区从耕耙、育秧、统防统治、收割、烘干、加工环节均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农民只好“靠边站”。
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今年,广西14个地级市要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的规格,高标准建设一批粮食提质增效核心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而对于农民来说,亟须转型的,更在传统观念。在崇左市天等县,过去农民热衷于种植玉米、辣椒等传统产业,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今,一年两熟葡萄、高山柑橘、密本南瓜等在石头缝中落地生根,成了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夏里村,以盛产富硒大米闻名,但当地人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以“稻文化”为主题,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稻文化”创意,得到市农业局的支持。去年,村民在夏里村用彩色水稻试种一个一亩田大小的“福”字,通过网络传播,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以前被视为废弃物的稻秆也派上大用场,农民巧手编织出来的猪、兔、农人、石磨、粮仓、风景亭等造型,让游客拍手称赞,直接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
智慧在乡村凝聚,创意在民间迸发。作为大石山区的玉米主产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创建玉米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基地为平台,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连年增产增效;河池市南丹县充分挖掘巴平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打造“美丽田园、生态粮仓”,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被誉为广西“水稻高产第一县”的桂林市灌阳县,在抓粮食生产中落实发展新理念,“神农稻博园”核心示范区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开辟了粮食生产新境界……
“国家政策真给力,农村群众心欢喜;抓好春耕来致富,干群鱼水情更浓。”随着“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临近,热情的壮乡人民编起山歌,唱响今秋增收的旋律。
(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