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9日 星期五

    人民至上德参天地 家国情深艺美寰间

    ——各界人士送别艺术家阎肃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刘小兵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9日 01版)
    阎肃(右)生前接受本报记者陈劲松采访。本报记者 程伟光摄

        “戎马一生诠疏万古风花雪月,乐歌千部激荡三军肝胆心胸”。2月18日上午,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阎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由潘衍习撰、李少青书、重庆大学全体校友赠献的挽联,寄托了阎肃母校校友对他的深深哀思。

        天蒙蒙亮,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群众聚集在八宝山公墓外。不到八点,门口就聚了上千人。寒风中,人们静静等候着。

        “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阎肃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阎肃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9时起,人们在《红梅赞》的旋律中向阎肃告别。阎肃的生前友好、家乡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以及喜爱他作品的群众向他深深鞠躬。《红梅赞》是阎肃的代表作、歌剧《江姐》的主题歌。从艺65年,阎肃创作了歌剧《江姐》《党的女儿》,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等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参与策划了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

        在通往灵堂的走廊上,前来哀悼阎老的各界人士排起长队。队伍蜿蜒数百米,没有高声喧哗,也没有拥挤推搡。所有的人都默默前行,等待见阎老最后一面。一位举着“阎肃老师 我们想你”纸板的男士,脸颊冻得通红,在人群中很显眼。这几个字虽然普通,但表达了人们的心声。人群中有一对老夫妇,听到阎肃去世的消息,特别难受,不到6点就赶过来想要送阎肃一程。他们在一次录制电视节目时有幸见到阎肃,短短的接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阎老特别平易近人,虽然很有名气,但一点架子也没有。”

        很多和阎肃合作过的艺术家对他的为人和艺术造诣有着深刻的印象。“阎老具有国家情怀,拥有非常蓬勃的生命。”眼圈微红的著名导演张继刚说,“他一生都在歌唱祖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一起做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等节目,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阎肃的人品和作品都令我敬佩。他写什么都要深入生活,这一点值得年轻人学习。”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华是阎肃几十年的老朋友,对阎肃的工作作风十分了解。

        阎肃对后辈的提携是有口皆碑的。“记得我刚来北京发展时,在春晚现场,他还用方言和我开玩笑。他是豁达、敬业的长者,阎老和他的作品一样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刚从礼堂中走出来的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阳动情地说。“阎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他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需要我们仰望;他做人的低调,让我们俯下身来,这一俯一仰之间,是阎老人生的宽度。”著名主持人朱军说。和阎肃同在空政文工团的青年歌唱家刘和刚,是在阎肃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在重症监护室门口,我给阎老唱《我爱祖国的蓝天》,他会努力睁睁眼睛,每次看到老爷子有反应的时候,我们都特别兴奋,发自内心地希望老爷子能挺过来,但最终他还是走了,祝老爷子一路走好。”刘和刚含泪说。空军政治部专业作家张子影清晰地记得,她初出茅庐时,是阎肃对她的鼓励和肯定,让她坚定地走了下去。看到她的剧本,阎肃笑眯眯地说:“这丫头,行!”25年白驹过隙,张子影多想再听阎老嗓音洪亮地叫自己一声“丫头”。

        2015年9月,阎肃在参与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任务后,突发脑梗,陷入昏迷,于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阎肃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党、国家和军队有关领导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阎肃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10点40分左右,阎肃的儿子阎宇捧着阎老的遗像走出礼堂,阎肃的灵柩、遗像在亲友的护送下被抬上灵车。上午的追悼会进行近一个半小时,等候为阎肃送别的各界人士丝毫不见减少,在殡仪馆外排起长龙,也有吊唁完不愿离开的群众,守候在阎老的灵车前。

        “人生问一问,能有几天。人生想一想,不过三天。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如歌岁月,似水流年。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在阎肃80岁寿辰时举行的作品音乐会上,他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似水流年》。如今,阎肃离开了,但是他的人格和作品,留在了人民的心间。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郭超 刘小兵) 

        (《德伫高山须仰止 一片丹心向阳开——光明微友沉痛悼念著名艺术家阎肃先生》见9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