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农历大年初一,古老而又时尚的北京年味儿正浓。记者来到位于东城区法华南里小区3号楼的顺康盲人按摩店,一眼就看到门上贴的红色年画,透着过节的喜气,开门的盲人按摩师史敬满脸笑意地让记者进了屋。
这是一套半地下的两居室。对着房门的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按摩室,有两张按摩床,按摩床上的单子洁白如新。史敬和爱人李爱军1989年毕业于北京盲人学校按摩专业,2000年在街道残联的帮助下,夫妇俩租下这套房子,开了这间盲人按摩店。创业初期,街道残联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不仅做了店牌,而且还购置了按摩床。“16年过去了,房屋租金一直没有增加。这几年,像我们这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每年能领到1万元的补贴,基本可以支付租金了。”史敬对此特别感激。李爱军拿出自己的银行卡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盲人享受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每月300元的‘护理补贴’直接打入卡中,可以用于各种消费。”
这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是有客人要来按摩。史敬放下电话后说:“我们的按摩店也上了网。”按摩店以前主要靠口口相传来吸引顾客,现在按摩店已经在网上登记注册了,想来按摩的人在网上就能了解店里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网上预约、网上付款,还可以团购获得优惠价格。“借助网络,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史敬笑得特别开心。
这几年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无障碍建设,给残疾人带来很大便利。盲人专用语音软件的开发,使盲人上网成为可能。各级残联组织积极推广这类软件,让盲人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
网络、手机不仅打开盲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而且还成为盲人与健全人沟通的桥梁,让健全人认识了盲人,也让盲人走进了健全人的世界。“信息无障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色彩。”史敬说。
(本报记者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