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30日 星期六

    看江苏经济如何逆势上扬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苏阳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30日 01版)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平均增速达9.6%;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增速达8.5%,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成绩的背后,是江苏发展面临的严酷现实:人口密度全国省区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严重束缚着江苏的发展。

     

        如何在“有限”中实现“有为”?江苏的答案是:向创新要发展。从抓科技、重人才到调结构、促转型,敢为人先的江苏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三重压力

     

        江苏物质资源匮乏,平均742人挤在一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均水量低于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地区,九成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依靠外省或进口。

     

        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现状,还造成巨大的消费压力与环境压力。江苏工业化程度居全国之首,重工业稠密,许多沿海地带都被开发成工业园区,环保形势严峻。

     

        就经济结构而言,江苏经济对外依赖重,其中苏州、无锡等地区尤为突出。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资投入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江苏外贸外资的发展步履维艰。

     

        这三重压力成为阻碍江苏经济发展的桎梏。

     

    创新驱动

     

        如何逆势突围?江苏省省长石泰峰一语中的:向创新要发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788亿元,占GDP比重2.55%;科技进步贡献率60%——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江苏人敢闯敢创的魄力与胆识。

     

        江苏制药业“两头在外”,既不产原料,又缺少市场,但全国百强药企中有11家来自江苏。过去五年,中国药科大学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6项,并研发出全球首个将银杏二萜内酯用于防治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

     

        早创新、早转型。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苏南化肥产业的龙头老大,公司总经理胡波告诉记者,如今工厂实现了炉渣100%回收利用、合成氨蒸汽自足利用等。此外,华昌化工年产100万吨新型生态肥料项目在苏北涟水落地,大大优化了产品结构,绿色生产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

     

        “十二五”期间,江苏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30%;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40.1%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48%,超越第二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三大启示

     

        江苏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首先离不开创新。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指出:“新一轮转型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江苏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为思路: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高”;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调“轻”;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强”;以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调“绿”。

     

        其次,离不开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勤认为,人才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智力支持。2015年,江苏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引进“高精尖”人才队伍。目前,江苏有两院院士9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98人,省“双创”引进人才3127人,在江苏的外籍专家超过10万人。

     

        最后,也离不开敢为人先、居安思危精神的凝心聚力。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表示,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江苏人勤劳、稳健的性格。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江苏人的“精气神”,成为江苏经济逆势上扬的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苏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