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7日 星期日

    “前引后推” 科学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博士研究生教育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丹平 宏志 周玉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7日 04版)

        “相当规模的博士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鲜明特征,而高水平的博士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说。

     

    导师“组团” 协同培育

     

        “华南理工大学有个曹镛教授,他很厉害!”2000年初,获得保研资格的北京大学96级本科生黄飞听从了专业老师的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曹镛及他领衔的团队,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批建设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的科研成果被美英德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个科研小组跟进研究。

     

        如今已经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的黄飞,忘不了曹镛实验室凌晨两点依然亮着的灯光,也忘不了团队老师给予的教导,“老师们在相关学科内各有所长,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科研团体,给我具体、系统的指导,更激发我在学科交叉领域内的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在团队十余位导师联合指导下,曹镛院士的团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近百人。他们不仅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持续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还有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师+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博士生走进科研团队,接受多学科的交叉培训,将科研与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将导师的引领作用、重大课题的载体作用、学术环境的激励作用、学术交流的启发作用通过团队这个平台对博士生进行多效齐下,让博士生真正成为科研的生力军、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创新模式 个性化发展

     

        北极熊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其体内脂肪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体重。但它们为什么胖而不喘,很少得心血管疾病呢?2012级遗传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石平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以封面故事揭示其中的奥秘。这项成果有助于解决人类高风险心脏病难题,可能对人类对抗心血管疾病产生重大指导意义。

     

        令很多人料想不到,刘石平,这位年轻的科研少年本科专业是物理学,而发掘出他科学潜能的正是“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培养研究生,探索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本硕博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不觉得自己是个学生,更像是建设科学王国众多的小蚂蚁之一。”在宽松、开放、灵活的科研环境中,“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用几年时间就培育出一批杰出的青年人才与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至今,已联合培养博士生6人,他们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14篇,两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称号。

     

        如何培养具有突出特色的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准确把握博士生教育的特殊性,是华南理工大学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核心课题。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博士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前沿课题研究,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将课程学习、实践锻炼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无论是“怪才”“偏才”,都能有一条成才之道。

     

    走出国门 培育“国际范儿”

     

        “我十分感谢国际联合培养,不仅因为它促成我写出了一篇‘全国优博’论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的学术视野。”2008年,硕博连读的徐振波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来自马里兰大学舍利夫教授——国际著名微生物生物被膜领域的权威专家——的邀请函。让徐振波羡慕的是,现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生们拥有了更多更好的“走出去”的机会。

     

        “母校在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实验设备上国际领先,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也是国际一流。能够在两个最前端的科研平台上学习,对我个人的科研发展帮助非常大。”博士生高鹏,两所大学开展“博士双学位”培养的首批受益人之一。此次联合培养,没有名额限制,只要博士生的双方导师在共同的科研合作上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即可以申请。这既是在两校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升级的结果,更是由于过往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们在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上所提交的优异的“成绩单”而决定的。

     

        近5年来学校共有235名博士生公派前往包括哈佛、斯坦福、MIT、剑桥等在内的18个国家180所世界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还新设立并实施博士研究生国(境)外短期访学资助项目,积极完善资助和奖励体系,各类资助扶持博士生出境学校交流的经费每年达到数百万元。

     

        “我们提倡研究生教育的‘前引后推’,引领和引导优秀研究生勇于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向国际顶尖水平奋进,同时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说。

     

        (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丹平 宏志 周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