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最美基层干部

    张友良:以渔为业 以场为家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8日 04版)

        “这两年水产养殖效益不好,整个行业压力不小啊。”记者在泖田湿地中的观景区内刚坐下,上海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友良就说出这句话。以渔为业,以场为家,张友良推广水产技术33年,以创造性的思路带领松江水产养殖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水产养殖户是行业发展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效益得不到保证,良种良法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标准化改造就失去了动力,从养殖到休闲观光渔业的转型进程就要被搁置,这是一连串的问题。”多年来,张友良一直把养殖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让养殖户有好的收益,首先需要好的品种。为推动养殖户致富,张友良把目光投向了团头鲂“浦江1号”。如今,在张友良技术团队的选育下,这个由农业部审定的鳊鱼新品种已成为扬名全国的金字招牌。

        2003年至今,张友良不断完善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选育的技术路线,并面向全国养殖户开展推广和技术指导。由于各地的气候、养殖环境和生产管理条件各不相同,张友良逐一进行实地探访,编写技术培训资料,并手把手做生产指导。截至2014年年底,张友良推广团头鲂“浦江1号”养殖面积25万多亩,新增产值约12亿元,先后带动就业达2.4万人次。

        团头鲂“浦江1号”推广成功之后,从2008年开始,张友良又带领课题组在松江地区开展高品质、大规格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形成了“稀养蟹种、池塘种草、底部充氧、颗粒饲料鲜活饵料相结合、不使用药物”的河蟹大规模生态养殖“松江模式”。

        除了渔业科技推广,张友良还注重整合水产养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渔业附加值。“回头看这几十年,渔业良种培育和推广实现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单纯育种到育种、养殖相结合的转型,养殖效益维护了育种的持续性;第二次是从一产到三产的转型,如今泖田湿地休闲观光产生的效益已经超过育种养殖效益,未来这一优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张友良说。

        从事水产技术研发和推广33年,在同事们的记忆中,张友良唯有生病住院的那几日休息在家,除此之外的每一个清晨,都是第一个到达养殖场。如今,这所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已经成为沪上规模最大的垂钓休闲中心,也是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的标志。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