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专家点评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8日 11版)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会长):

     

    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既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各国国家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项与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也深刻反映各国社会制度体制、传统文化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国际志愿服务共同体系中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而深远。实践证明,中国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适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适应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现状,当前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国志愿服务也是对世界志愿服务文化和实务的发展与丰富。

     

        坚持服务“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志愿服务在指导原则与根本目标上的特色。在根本设计上,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明确把“中国梦”作为终极和根本目标,要“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集聚和放大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邻里守望”以社区为阵地,以邻里为主体,扎根基层,被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基本落脚点”。坚持立足基层,需求导向,邻里互助,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邻里守望”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社会结构和互帮互助的传统,从关爱和帮助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出发,贴近城乡社区每一个人,让特殊群体随时随地能够获得支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向他人施以援手,真正形成日常化、细致化的社会关爱网络,也突显了中国志愿服务在组织结构上的特点。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制度体制上的特色。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无论哪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都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中国的志愿服务正是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完善党委领导的方式和路径,探索完善政府管理推动的方式和程序,不断创新群团组织及各类民间组织推进及运行,总结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模式,是发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谭建光(广东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教授):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成中国品牌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根植于中华传统,诞生于改革开放时代,繁荣于社会治理创新进程的大背景下。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就是通过促进相互关心、相互关怀,逐渐让家庭、住户之间相互了解、认识、交流、熟悉、信任,建立和睦友善的关系。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提出和推广,将中国特色与国际理念相结合,将党的宗旨与助人信念相结合,成为世界志愿服务领域的“中国品牌”。一是中国理念获得国际认同。中国的党员、团员、居民、员工、村民等,通过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农村,将党的服务宗旨与志愿奉献的精神有机结合,让世界各个国家、各类组织看到执政党是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也是扎扎实实通过“友爱、奉献、互助、进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二是中华文化获得国际传播。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发展,将世界现代友爱奉献的志愿精神与中华传统邻里互助的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居民、村民的日常化、生活化互帮互助行为,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三是邻里社区获得国际赞赏。中国志愿组织及成员构建起来的和睦友善邻里关系,将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借鉴。邻里守望构成互助友善的生活圈子,提供人们的归属感与安全感,这是引起世界赞赏的现象。四是志愿组织获得国际合作。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促进大量社区、农村的志愿组织诞生和发展,逐渐产生国际国内影响,也赢得更多有益的国际合作机会。五是国家治理获得国际支持。诸多来自基层鲜活的实践、创新正吸引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国际理念与中国特色结合的典范,赢得合作与支持。

     

        魏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志愿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贡献时间、能力和财富,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国际上通常将从事志愿服务的组织称作“第三部门”或“志愿部门”,这类组织在社会治理、提供公益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志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招募志愿者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条供给路径,而且比重日益上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志愿者提供了超过2亿小时志愿服务,节省42.74亿元赛会成本。志愿部门提供的方式灵活多样的公共服务能够解决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公共服务提供方与受众个体的链接渠道。志愿服务能够关注公共服务地域间的差异性,能够关注阶层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共商共治,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激发公民权能,促进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志愿服务是公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随着社会深刻变革,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传统的依托单位的社会交往方式逐渐弱化,志愿服务成为促进公众交往的有益模式,对于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展望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政府应当继续巩固与志愿服务组织的伙伴关系,要持续、常态化地进行投入,逐渐从“管制”变为“伙伴”。通过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将目前分散的多元化的志愿服务资源有效地协调整合起来提供更为高效的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二是构建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通过完善志愿组织的登记、注册制度,尤其是加大对草根志愿组织的扶植,提高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三是加强志愿组织内部治理与能力的提高。通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项目运行管理等,有效提升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贡献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