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享经济”这个概念,你也许并不熟悉,但对于“滴滴专车”,许多人一定不陌生。有车一族将私家车接入打车平台,就能兼职干起专车、顺风车;房主把空闲房屋挂到短租平台,兼营起宾馆业务……这些都是分享经济的具体业态。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无论在市场层面,还是顶层设计层面,分享经济都迎来了发展“风口”。站在“风口”,这一新商业模式将带来哪些变革?如何规范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玩法”
从今年6月1日上线以来,不到半年,滴滴顺风车的注册车主数量已达550万,乘客达840万,日订单峰值突破223万。顺风车等网络约租车的快速兴起是分享经济在我国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传统业态的深度融合,分享经济从移动出行起步,逐步向多样的应用领域渗透。业内人士预测,包含共享出行、医疗O2O等在内的本地生活类板块和P2P网络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板块是未来分享经济延伸渗透的核心领域。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玩法”,分享经济该怎么定义?在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何哲看来,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将原来由于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的限制无法参与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的生产生活资源,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投入到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中,重新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经济模式。
在分享经济平台进入之前,租房、出租车行业等传统业态的“游戏规则”已延续百年,供需矛盾一直长期存在。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张锐认为,分享经济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基因,是互联网搭建的共享平台将之前“沉睡”的闲置资源重新带入流通领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张锐解释说,互联网解决了先前市场交易参与者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而借助于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不仅能完成信息发展和展示,还能快速推动供求交易的匹配。
“去中心化”过程创造新价值
作为互联网催生出的新商业形态,分享经济不仅方便了百姓生活,更对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带来深远的影响。
分享经济形成了多赢的局面:对分享物品提供者来说,既没失去所有权,还通过与他人分享创造了价值;对使用者来说,选择更多,消费更便捷,价格也更低廉;站在全社会角度来看,闲置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减少了资源消耗。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认为,分享经济通过调动社会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产品和服务,颠覆了以往不断通过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分享经济反映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过程,各个行业的长尾效应将更加明显,通过互联网整合起来的独立个体能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提升社会效率。
在张锐看来,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与新企业的产生需要资源足够累积这一传统的商业路径不同,分享经济模式下创业者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培育新消费 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调整完善有利于分享经济模式成长的配套制度。支持分享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正逐步完善。
何哲建议,管理部门要打破原有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突破自身的管理格局和固有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分享经济参与面广,调动资源多,原有政府单一的监管模式已无法满足治理需要,应构建起广泛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渠道实现对分享经济的秩序治理。
分享经济企业在各自领域开疆拓土的同时,对传统行业构成了冲击,网络专车等分享经济模式被当作行业“搅局者”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了抵抗。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表示,对分享经济要逐步规范,通过行业准入门槛、运行规则等环节进行规范;而对于被冲击的传统行业,要推动其有序转型,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造升级传统行业。
(本报记者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