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教师推荐

    画界有无间

    作者:李昂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8日 04版)
    《舍》系列之三(工笔·局部)李昂

        “个体-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艺术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似乎是微妙的,其中蕴含着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而建筑(包括多种建筑形制)的介入往往可以赋予这二者关系新的含义。建筑的实体我理解为其存在的形制、线条、结构等等其本身的美感,而虚体则更多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对于建筑观感的心理映射,诸如归属感、依赖感等等。

     

        不同时代的建筑给人不同的感受。我的创作素材着力于对“唐代建筑”的研究,之所以选择“唐代建筑”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由于它的稀缺性(唐代建筑现存实例甚少),这种建筑形式会带给人些许陌生感和疏离感,同时也会唤起某种记忆与追溯。

     

        在中国漫长的绘画艺术史中,我对10世纪以前的中国画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一时期的艺术,正是界画的时代。界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特殊门类,其题材大多以亭台楼阁为创作对象,画家时常使用界尺引线,以求工整、精确。然而这些看似呆板的手法却在严谨中呈现出特殊的造型意趣。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也直接刺激我选择界画作为载体,并以此为切入点,试图去对接10世纪以前的中国画艺术。以作品《舍》为例,在题材上我参考敦煌壁画、日本绘画构建了一个唐代钟楼的形象,它与世俗人群、门外老僧形成环境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体系中,文人画在元代以后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界画相对处于弱势的境地,“格调”一直是缠绕界画的硬伤。而在我看来,这种“格调”的解读或许可以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去重新讨论,界画与文人画这二者之间关系的调和甚至是融合,也是我在接下来的艺术道路中想要去努力探究的。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 

     

    【荐语】

     

        李昂的作品善于运用“唐代建筑”作为构建画面的基本载体。自本科创作阶段以来,他就有意识地从中国古代“界画”艺术中汲取养分,加之其长期以来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热爱与钻研,通过重新提炼与架构,从而逐步形成了其现阶段的绘画风貌。作品并非直接呈现当下的现实观感,而是着意于营造画家自己所理解的“古意”。这种艺术氛围通过画家的重新编排,含蓄地传递出某种情感与情绪的对冲,并以此表达出画家对当下人、建筑、环境三者间关系的思考。    

     

        (指导老师:傅仲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