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求同存异·搭车热播影视剧,地名修改如儿戏

    别改了名却丢了根

    作者:陆雪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8日 09版)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将“琅琊山”这个地名推上了风口浪尖,安徽、江苏、山东都说本地是“琅琊”的家乡“故里”。滁州琅琊山风景区更是直接行动,悄悄地将著名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并抢注“琅琊山”旅游商标。

        这样的改名闹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山楂树之恋》热播后,外景地湖北远安县曾有人建议改县名为“山楂县”。湖南张家界则在《阿凡达》之后将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中的大量原型来源于张家界群山,其中“南天一柱”为影片中“哈利路亚山”的原型)。

        我们能够理解一些地方借改名来推广宣传自己的心情。现实中也不乏利用各种“新闻点”进行借势营销的案例。当年《乔家大院》热播后,山西乔家大院的旅游业随之被带动起来。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播出后,一些拍摄地的村民也办起了“农家乐”,搭上了发家致富的顺风车。在国外,《指环王》塑造的世外桃源“中土”,更为其取景地新西兰南部的旅游业带来70亿元的收入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

        问题是,如此简单粗暴、缺乏文化内涵的改名,能否真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臂之力?要知道《琅琊榜》只是一部虚构的电视剧——不管是琅琊山,还是琅琊阁,都是虚构的,跟滁州琅琊山风景区没有半毛钱关系,仅仅因为名字中含有“琅琊”二字,滁州方面就把始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会给人以拥抱缥缈、丢弃历史的轻率之感。也许改名后的“琅琊阁”能够借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度,在短时期内吸引一些游客,但《琅琊榜》的热度降下来后,大家就很难再从“琅琊阁”这个名字中找到情绪的共鸣点,改名后的琅琊阁也必然会随着“改名红利”透支而迅速“贬值”。曾经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几年最终成了烂尾项目,“哈利路亚山”如今也徒留笑柄,不再具有旅游号召力。这些都是试图借助各种名号迅速爆红却最终黯然失败、销声匿迹的活生生的例子。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字不是不可以改,但改名的理由要站得住脚,改后的名字要与自身的历史、现实相契合,即名副其实。今天因为《琅琊榜》火了将会峰阁改名琅琊阁,万一哪天会峰阁又在哪部电视剧中火了,难道要再改过来吗?地名往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集体记忆,随意改名很容易中断当地的历史与文脉,与之相关的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大事件也容易被“断片”。因此,改名兹事体大,不能不慎之又慎。

        发展旅游业,说到底,营造声势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文化内涵、历史底蕴以及服务质量才是制胜之道。借势宣传虽然是巧劲,可巧劲用过了,也会弄巧成拙。总之,一个景区也好,一个地方也罢,要想真正发展好,就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后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切忌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迎合一时的社会热点,削足适履、放弃自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