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 星期四

    新闻人物

    王小锡的道德经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谈琰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 09版)
    王小锡 资料图片

        深秋的午后,法国梧桐叶纷纷飘落,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仿佛铺上了一层金沙。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锡的办公室就在这里。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小锡与“道德”二字有着不解之缘。

        1951年,王小锡出生于江苏溧阳。“小时候家中贫困,6口人挤在仅有20平方米的茅草屋里,我只能长期借宿在隔壁马姓人家。”王小锡说,马姓人家的善良真诚、关爱同情,点亮了他心中最早的道德烛光,让他变得豁达、感恩,对道德之于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1980年初,王小锡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至1983年,他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高校教师进修班进修伦理学专业。“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面对经济发展的现实,返校后,我开始不断反思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并将目光投射到经济伦理学领域。”王小锡说。

        从发表我国第一本研究经济伦理学体系的学术著作《中国经济伦理学》到在德国出版江苏省首批外译著作《道德资本研究》,王小锡在学术道路上已砥砺前行30余载。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曹孟勤教授说:“如果说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王小锡就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学术研究上。”凭着这份执着,王小锡先后编著《伦理学》《经济伦理学》《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自选集)等著作20多部,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

        在王小锡看来,为学和为人是一体的,成才和成人是统一的。“以德待人的人生一定是顺畅的、不败的人生。王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和我们讨论为人处世的道理,教我们以德立世的行为准则。”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陶涛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在学界,有人曾对“道德资本”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但王小锡总以谦逊、恭谨、自信的态度与之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王小锡用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笑对人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尽到努力,顺其自然,修炼德性,善待人生”。

        聊起即将在江苏淮安举行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王小锡精神奕奕地告诉记者:“我此次讲课的内容与‘道德’有关,希望通过对道德力与社会进步关系的阐释,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对听众有所启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