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特别报道

    中德科教合作“不谋而合”

    作者:本报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0日 12版)
    图为2015年4月13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观众与机器人互动。CFP

        10月28日,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启程前往中国访问的当天,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下简称“教研部”)隆重地举行“中国日”活动,推出首个《中国战略2015—2020》。该部官员透露,在教研部发起的德国国别科技合作战略中,中国是德国的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德国教研部部长万卡在会上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德国科学界对参与中国发展、与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兴趣浓厚。德国有意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成功合作,同中国一道开辟一条互信、可靠的合作之路。

        《中国战略2015—2020》为教研部首次推出的国别战略。它确定了九大行动领域,共35项措施。这九大行动领域分别是:拓展德国科教界的“中国能力”、建立可持续合作架构和科学家网络、联络德国行动方并构建政治对话机制、优化德国科研界对华合作的框架条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合作、加强生命科学研究合作、应对全球生态挑战、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合作以及加强职业教育合作。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为“中国日”活动发来视频致辞。他表示,随着中德两国交流的深入,中德合作已不仅仅以经贸往来为支撑点,双方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的合作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确定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德国也在巩固创新大国地位,两国在创新发展方面不谋而合,有着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晓驷在讲话中也谈到中德科技合作的“不谋而合”。他说,中方赞赏并欢迎德国教研部推出的《中国战略2015—2020》。中国主管部门愿尽快与德方商谈、协调,共同推动双方科技合作进一步发展。此时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在举行,讨论“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将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自2016年至2020年发展的重要纲领,时间跨度和德国推出的《中国战略2015—2020》不谋而合。李晓驷强调,中德合作的机遇源自两国较强的互补性,中德合作并非“零和游戏”,中国变强了,并不意味着德国变弱了。不仅如此,中德还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达到“1+1>2”的多赢局面。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代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德国高校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德国科学界和教育界对参与中国发展、与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兴趣浓厚。近年来,德中两国在科研和创新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合作涉及环境技术与生态、电动汽车、光电子技术、地学、海洋研究、航空研究、文物保护、光学技术、微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卫生等众多领域。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在近几年取得积极进展,早已不是单行线。双方合作得到政府支持,以及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大力参与,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中德两国也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国。近年来中德教育合作呈现出规模大、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政府支持力度强、合作对象广泛,效益好等特点,中德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为互派留学人员、互派专家和短期研究学者、校际交流、联合科研、联合研讨会等,合作重点集中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教学等领域。

        在德国教研部的“中国日”活动后,与会的中方专家学者又召开了小型座谈会,讨论了中德创新合作并对科技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言。中方专家认为,近两年中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改革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今后的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设计的同时,中国也非常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尤其是德国在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和成功经验。

        2014年中德两国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将2015年定为中德创新合作年,并发布《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此次德国教研部推出的《中国战略2015—2020》正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加强中德创新合作的精神,在中德创新合作年框架下的重要举措。

        (本报柏林10月29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