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研讨会发言摘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0日 08版)
    林宽海
    宋洪远
    马九杰
    陈秀萍
    王化冰
    李源波
    文景刚
    总投资61亿元、收储能力达300万吨的佳木斯市富锦象屿金谷物产有限公司密集排布的“千吨仓”。 陈志伟摄

    本期主题

     

        2013年,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同年年底,李克强总理在黑龙江视察时,曾明确指示,“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作为三江平原的主体,按照中央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9月25日,由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和光明日报编辑部联合主办、佳木斯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承办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研讨会在佳木斯市召开,与会专家和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由农业大市向绿色生态农业强市转变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市长 林宽海

     

        佳木斯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全市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15个省属大型国有农场、两个劳改农场、两个森工林业局,素有“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等美誉,发展现代农业极具潜力。近年来,佳木斯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粮食产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十一连增”,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良好格局。

     

        一是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我市以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作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农业生产由过去一家一户经营,逐步向合作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方向转变。目前,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8045个,其中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3313个,共辐射农户9.9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9.7%。同时,引进农业企业,通过订单、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经营土地面积196.5万亩,在为农业领域带来先进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破解农村融资瓶颈。全市现有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11家金融部门开展涉农贷款业务,初步形成竞争格局。各县(市)区全部成立金融担保服务公司,创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预期收益、土地流转合同、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14种金融产品,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对生产贷款的需求,贷款周期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简化涉农贷款流程,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农贷综合成本显著降低。

     

        三是创新农村网络服务平台,全面加强社会化服务。佳木斯依托阳光村务工程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发布、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鉴证土地流转合同、调解仲裁纠纷、配合金融机构审核抵押贷款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811.8万亩,占农村集体耕地的67.2%。佳木斯先后组织全市59家农业企业、合作社与佳天国际“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进行对接,建立互“联网+农业”的服务平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开展科技人员包保责任制试点。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仓储运输销售等全程综合服务。

     

        四是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促农产品销售实现更多收益。为实现农产品真正从“种得好”向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转变,我市有效对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现有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43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面积489万亩。在销售方式上走上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融合,一起闯市场、打品牌的发展道路;在培育本地营销平台方面,市里引进佳天德颐实业有限公司,建成高标准农产品交易大厅、冷暖保鲜库等设施,配套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项目,日交易量达800吨以上。

     

    强农业 富农民 美农村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远

     

        “十三五”规划是按照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总的要求是“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

     

        一、强农业。“十三五”农业发展关注解决四个问题,重点推进四项措施。四个问题:⒈关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从数量和供求角度考虑的,构建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⒉关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从质量卫生角度考虑的,生产环节中的生产条件、农业投入品影响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要治地治水治环境,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加工环节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体制和体系、强化属地管理和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法律建设和标准制定;⒊关注解决生态安全问题,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⒋关注解决产业安全问题,指的是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关系,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四项措施:⒈转方式、调结构,合理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产业优先顺序,调整粮经饲种植业结构、农牧渔结构、区域结构;⒉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⒊创新农业科技驱动;⒋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用我们的资金和技术换别人的资源和产品。

     

        二、富农民。“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农民收入翻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一方面在政策上靠投入增收、靠补贴增收、靠稳价增收、靠社会化服务增收,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经济增收,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增产增值增效有机融合促进产业增收。

     

        三、美农村。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是转型升级的关系,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内容,加上传统的政治建设,构成了农村建设的五位一体。

     

    以企业为杠杆促进农业换挡升级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陈秀萍

     

        从全国来看,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流转的面积已占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的11.53%(2013年底),参与项目已遍及全国各地。黑龙江省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流转的比例相对很低,为2.84%(2013年底),不足全国的1/3。从农地用途上看,工商企业在黑龙江省流转农地绝大多数用于种植有机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非粮化的比例很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企业投资是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来选择经营项目的,黑龙江的优势是粮食,大面积的平原更适合粮食的规模经营,因此工商企业流转农地后,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但他们种植的不再是普通的粮食,而是有机、绿色、新品种等高品质的粮食。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要有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我国现有农民却是农民中文化素质低、年龄较大的部分,即使组成合作社,因为缺乏有效的带头人,合作社的效用也很低。为了改善农村劳动力现状,我国需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立体式复合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之前,可以让企业成为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一部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去生产高品质的有机、绿色农产品,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要。佳木斯作为现代农业改革实验区,在建立好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流转规范监管制度后,可以允许一些有资本、有实力、有人员、有项目、真正愿意从事农业的企业,参与到农地流转中去,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一部分。

     

        同时,为了防止企业大面积与农民争地,工商企业参与农地流转的面积不应该超过本地区农地流转面积的20%。为了引导工商企业参与本地区农地流转,应尽快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运转的基础条件;应加快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优化农业的投资环境;构建农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现代农业人才服务平台;创新农业保险的品种,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为了规范工商企业参与本地区农地流转,应统一制定《黑龙江省工商企业流转农地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农地流转双方签订合同,以减少因合同不规范、文本要件缺失带来的纠纷;切实加强工商企业进入省农地流转全程监管,包括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流转农地准入与审核制度,流转农地用途跟踪监管制度,生态保护监管制度,工商企业流转农地的综合评价制度。

     

    发展农村金融与现代农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中心)常务副所长 马九杰

     

        一、围绕新型主体的金融需求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金融机构多样化体现在,除了传统的信用社、农行、农发行这些涉及农业的机构外,邮储银行也成为一个面向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还包括其他的资金互助、村内银行、贷款公司,这三类机构源于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政策,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门槛,通过发展新型金融机构,解决农村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难的问题。合作金融有共同纽带、非营利组织等特性,具有很强的风险“免疫”能力、成本节约特性。合作金融、资金互助要切实建立在强有力的共同连接(纽带)或者公共信用基础之上,要充分挖掘合作金融本身的治理机制、风险“免疫”机制。

     

        二、围绕土地流转平台上的土地抵押,包括土地经营权抵押、土地预期收益抵押。贷款难、融资约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导致融资约束的主要因素是合格抵押物的缺乏,信贷交易受阻,信贷市场发育不够。农地抵押贷款改革试点探索的主要模式中用来抵押的标的物都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或使用权。农地抵押模式主要有三种:农村土地经营权直接抵押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反担保模式或称间接抵押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基础上的现代农业项目贷款。通过农村土地资产资本化途径探索,改善了农村融资环境,增进了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降低利率、延长期限。可以通过试点地区开展农地抵押贷款的笔数、规模等,粗略地考察试点改革的影响和成效。

     

        三、围绕价值链的延长、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质量的提高。

     

        农业价值链融资(亦称农业供应链融资)是指一个或几个金融机构基于农业产业链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而提供金融服务的资金流。农业价值链融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价值链内部融资,即价值链上主体之间贸易信贷形式的资金流;二是价值链外部融资,即外部金融机构向价值链上某些主体提供金融服务而注入的资金流。

     

        农业供应链金融(价值链金融)的主要模式有农产品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型、农产品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型、协调组织推动的价值链模型、一体化的价值链模型。其主要产品包括仓单质押、回购融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保理等。

     

        农业价值链融资能够将价值链上相互间提供各种经营服务的主体与专门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联系起来。价值链上的这两个领域联系越紧密,对每个领域的各主体越有利。

     

    “互联网+”农业解决产业链痛点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王化冰

     

        研究农业发展,不光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加工和流通等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问题,粮食产量十一连增难掩农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对粮食的生产、加工、消费各环节不能产生良性的互动传导功能,已经阻滞了土地承包者、土地经营者、原粮流通业者、政策性收储企业、加工企业(含粮食转化加工)、产成品流通业者、消费者这条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也呈加速之势。“互联网+”的实质就是互联创造价值,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互联,实现资源的整合配置,构造新的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优化重组流程,解决痛点难点,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形成多赢。

     

        “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地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或者购买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即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即要从过去的“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

     

        黑龙江省发展“互联网+”农业应在农业生产阶段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在产前和产后阶段发展互联网营销的电商模式,在全产业链发展二者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

     

        首先要合理借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下乡的机会,使用淘宝、京东、苏宁等综合电商平台,营销黑龙江的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大米。其次要积极引入在农资领域和土地流转方面已有的垂直型电商。最后是在黑龙江特色品类、优势强势品类及农业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创建自有平台,重点打造涉农信息平台和粮食交易所。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电商平台以及本地互联网商家的鼎力协作。政府应充当教练员和啦啦队的角色,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则制定,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区域品牌,树立典型和政策扶植。各级领导要成为跨界的专家,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还要有全产业链的思维,克服本位观念。培育建设农村互联网伞形经济体系和网状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全覆盖),形成以各类合作组织、工商企业和农村战略型能人(具备资源整合和产业链优化能力)、经营型能人(具备互联网信息收集和市场推广能力)、技术型能人(具备专业农业技术)牵头,带动全体农民共同发展的“互联网+”农业之路。

     

    改革探索初见成效

    黑龙江省富锦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源波

     

        富锦市在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流转、品牌创建、金融保险、农技服务等方面对发展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进行全力支持。重点发展农机牵动、专业种植、产加销一体化、龙头带动、特色种养等比较切合富锦实际的合作社,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规模发展。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领域,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对产业链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二是努力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建成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登记鉴证、土地流转、融资服务、纠纷调处于一体的市镇村三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三是努力推进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拓宽农业生产融资渠道。开展土地经营权和动产抵押贷款。扎实开展农业互助合作保险。

     

        四是努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探索农技服务双赢途径。开展农技专家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点对点跟踪服务,促进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增产增收。探索水管体系改革。将民间资本引入灌溉管理运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灌区供水条件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五是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有效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网络把各类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有效连接,推进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利用互联网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黑龙江省桦川县新峰农业发展集团 文景刚

     

        黑龙江省新峰农业发展集团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农业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农资直供、信贷担保、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仓储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六大农业板块,走出了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之路。

     

        开展农资直供服务。新峰农资公司与黑龙江省内外10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独家代理营销协议,并在全县9个乡(镇)105个村建立农资直销店72家,年均销售农资2万多吨,销售额1.3亿元。

     

        开展信贷担保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集团与哈尔滨融兴村镇银行合作,实行“企保农贷”信贷模式,开展“银行+公司+农户”贷款模式,2015年春为农户担保贷款4亿元。

     

        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农机合作社有各类水田机械110台套,2015年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万亩,其中农民带地入社1.1万亩、企业带地入社1.9万亩。

     

        开展农技综合服务。合作社配备农业专业技术团队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跟踪开展服务。重点采取智能化浸种催芽、立体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飞机航化等一批先进农技措施,总服务面积达到40万亩。

     

        开展收储加工服务。积极扩大粮食收储能力,集团总仓容20万吨。2015年新峰集团与5146户农户签订了37万亩水稻收购合同,以高出市场价格收购,直接为农户增收880万元。

     

        开展市场营销服务。拓宽销售渠道,在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建立客户群体30余家。开展农超对接,已进入上海联华等大型超市销售。“互联网+销售”,在天猫网开展网上销售,并与沈阳大市场接洽,与大连半岛晨报联系,开展大米品牌宣传。

        (本版内容由光明日报记者张进中、朱伟华、张士英,光明网记者王丽英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