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3日 星期日

    美中应携手合作造福世界

    ——访美国亚洲协会会长施静书女士

    作者:本报记者 韩显阳 王传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3日 05版)
    施静书 韩显阳摄

        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应邀访美,美国智库再次强烈关注美中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美国众多智库中,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以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建设性推动美中关系发展而备受瞩目。日前,本报记者在纽约采访了该智库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前副国务卿施静书女士。

     

        记者:不久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高级学者研究院的兰普顿教授发表演讲,认为美中关系处于“临界点”。您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施静书:无论对于美中两国还是在全球层面,美中关系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两年前曾问过五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为了解本国未来,你们最重视参考哪个指标?”他们当时的回答惊人一致,那就是:“美中关系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世界都在观察美国这个最大发达大国如何与中国、印度等新崛起国家打交道。其中,中国不仅最大,发展也最快,而且还拥有悠久的文明史。

     

        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曾提出,未来数十年全球秩序的关键问题是,美中能否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在阿利森的研究中,自1500年以来大国崛起挑战统治霸主的16起案例中,12起爆发了战争。回溯一战前欧洲历史可以看到,欧洲大陆的平衡不断被打破:新兴国家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尊重,老牌大国认为地位遭到威胁,而夹在其中的小国则战战兢兢。现在,世界局势与那时有类似之处。

     

        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美中两国领导人务必开始就潜在的对抗和爆发点展开坦诚磋商。美中必须肩负起历史责任,不仅提升双边关系,而且还应努力为世界指明发展道路。

     

        记者:尽管两国存在一定分歧,但合作空间却更为广阔。您认为,美中今后如何加强合作,促进未来两国关系发展?

     

        施静书:1979年,我父亲曾在上海讲授有关保险法方面的课程。那时,他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改变你未来生活的地方将是中国。从此,我就开始用大量时间来认识、理解中国。越是了解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革,我们越应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中国给予世界的贡献。在中国,领导人带领人民克服了极端贫困,解决了饥饿问题,为世界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中国不仅向美国出口商品,而且也在扩大从世界进口,美中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双赢关系。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创新型社会,成为技术和创意之源。

     

        一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增进本国人民福祉的同时,也在致力于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他们成功地做到了。去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期间,美中达成《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甚至出乎所有人意料。我认为,中国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做了大量努力。推而广之,美中还可以寻找到其他共同立场,合作潜力还很大。

     

        此外,美中两国应着眼建立一种“互不惊奇”(No Surprises)、类似二战后美欧关系的那种成熟关系。二战前,美欧关系并不十分成熟,经常发生误判。因此,美中关系急需快速成熟,建立一种“互不惊奇”的机制。

     

        记者:应奥巴马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9月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您认为,美中元首最优先讨论的议题将是什么?如何保证此访取得圆满成功?

     

        施静书:美中两国必须重视此次访问,这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是重新确定双方关系性质的重要机遇。当务之急,要求两国政府对访问性质、访问成果进行战略性思考。

     

        在2013年“庄园会晤”中,美中两国元首既交换了观点和印象,又确定了关系定位,这一点十分重要。回想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当年访美情景,不难看到许多美国人正是从此改变了对中国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看法,中国被真正赋予了人性化色彩。历史可以昭示未来。我认为,今年9月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峰会,对于定位和提升处于关键时期的美中关系至关重要。双方对此次最高级别会晤均十分重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与此同时,美中两国元首还应思考,如何采取共同努力以提高全人类发展和进步,让世界从美中元首会晤中看到希望、汲取力量。作为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美中应当超越差异,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着眼全世界未来。

     

        记者:作为亚洲协会会长,您曾提出美中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彻底消除小儿麻痹症。您是如何构想这一机制的?

     

        施静书:2014年全球罹患小儿麻痹症的人数为359例,但是,有研究预测,这一疾病很快会死灰复燃,每年可能新增20万病例。中国早在20世纪末已经消灭了小儿麻痹症,但邻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小儿麻痹疫情却仍然威胁中国。2011年,小儿麻痹症由巴基斯坦传入新疆,导致两人丧生,21人瘫痪。

     

        为加速根除小儿麻痹症,美中可采取三种合作方式。首先,美中两国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享有关监测活动的知识、疫苗接种网络,以帮助两国根除小儿麻痹。其次,美中及其他主要伙伴国协调疫苗生产,确保增强疫苗的全球供给。最后,美中共同发出倡议,将防治小儿麻痹症提升为全球健康安全优先事项。有报告预测,世界在小儿麻痹症消除后能够在20年间累计节省超过300亿美元的保健费用。基于此,美中完全有理由携手建构一个抑制该疾病的新的全球合作机制。

     

        (本报华盛顿9月11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王传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