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星期四

    《放下你的鞭子》:抗战戏剧的永恒经典

    □胡志毅(浙江大学教授)

    作者:本报记者 牛梦笛 董城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10版)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百姓流离失所……

        在抗日救亡中,一出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经典。

        在《放下你的鞭子》演出的背后,流传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记载,《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效果之好,演出次数之多,可以说超过中国已有的任何剧目。当时有人统计,在街头或农村上演的剧目中,这一剧目至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关于《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有各种版本。但是,首先不能忘记的是田汉。1928年12月16日,田汉根据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眉娘的故事写了一个独幕剧《迷娘》,这是后来所有《放下你的鞭子》的底本。

        “九一八”事变后,经过众多剧团的演出实践,该剧被陈鲤庭、崔嵬等同志先后中国化、现代化了。剧本有了更新的版本,从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父女俩,流离道路,无以为生,老父逼女儿街头卖唱,女儿不愿,老父举起鞭子要打她,从群众中走出来一位青年,高叫“放下你的鞭子!”并责问老汉何以要折磨他的女儿,老汉和他女儿因之诉说日寇入侵,家乡沦陷,被迫流亡的痛苦。最后青年向群众说:“我们若不赶快起来自救,这样的灾难将落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于是群众中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吼声。这个名为《放下你的鞭子》的短剧被各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丰富和改编,经各地许多剧团广泛演出,与《三江好》《最后一计》合称为“好一计鞭子”,对抗战宣传起了很大作用。

        1931年10月10日,在上海南汇县,第一次上演陈鲤庭的《放下你的鞭子》,由应邀前来指导的上海“剧联”的谢韵心(章泯)导演。此后,《放下你的鞭子》由金山与王莹,崔嵬与陈波儿,凌子风与叶子,崔嵬与张瑞芳等组合演出。

        1937年1月,上海妇女儿童前线慰劳团前往绥远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团员有陈波儿、崔嵬、丁里等。他们21日抵达归绥,23日在军人俱乐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24日赴百灵庙前线,在沙场上为战士再次演出,陈波儿饰香姐,崔嵬饰老汉。因为有陈波儿这样的明星,这次慰劳团北上劳军,颇受媒体关注。

        1937年4月4日,北平各大中学的2500余名学生在香山举行联合大游行,由各校学生团体表演各种有国防意义之唱歌游艺。当地大批民众前往观看。在大批军警的监视之下开场,最后,是最精彩的一幕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著名戏剧家崔嵬扮演的老头,装得惟妙惟肖,张瑞芳女士所扮的卖唱的女儿,也演得恰到好处。精彩之处,是当最后剧中人领导大家高呼口号时,震天的喊声在群众中爆发出来,大家忘了是在做戏,连警察也忘了执行他们的禁止呼喊口号的命令了。

        1937年9月25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在郑州举行公演,日夜两场,压轴戏是《放下你的鞭子》,金山饰老头,王莹饰香姐,田烈、邹雷饰徒弟,田方饰青年。演出场面热烈,台上台下完全打成了一片,全体观众跟演员一起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闭幕后,观众往台上投钱,是援助“香姐”的,有许多铜板,还有许多包着石头子的成元的钞票哩!

        演剧二队,由崔嵬和王苹在武昌黄鹤楼演出时,正遇敌机轰炸,围得水泄不通的观众竟不忍散去,面对敌人的淫威,演员们更是义愤填膺,坚持演下去。一位卖茶的老人上前拉住崔嵬的手说:“飞机来了,你和你姑娘(指扮演香姐的王苹)快到我家去躲一躲吧。”崔嵬说:“老大爷,我们还要演戏哩!”老人却说:“忙什么,躲过轰炸,再出来卖艺!”老人竟以为他们真是流落江湖的卖艺人。

        《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反映了抗战以来话剧走向群众的辉煌动人的场景,也在述说着救亡演剧队的功绩。街头剧最大的特点是接近群众,让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形成台上台下共鸣式的演出场面。《放下你的鞭子》在抗战期间引起巨大反响,实现了抗战文艺所力求宣传的救亡意识,不但极大鼓舞了士气,更鞭策了诸多有志之士投身从戎,凝聚起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本报记者牛梦笛、董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