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1日 星期一

    导言

    两个共同体

    作者:文中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1日 16版)

        2012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讲到同一个概念:命运共同体。随着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命运共同体概念正在成为时代强音。

        命运共同体概念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把命运共同体从传统文化纷繁的概念用语中“拎出”,使之成为时代焦点和抓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命脉的眼光。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正是共同体承载着中国人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中国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共同体。共同体家国同构,以家为本,移家为国,移孝作忠。其传统犹如孵化器,把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地再生产出来。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也预设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并为由中国人倡导的21世纪共同体建设大业提供“合法性”。历代真儒所倡导的道德价值,无一不是对“共同体价值”的尊重、维护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之义正在于“共同体价值”。命运共同体概念帮助我们把古今打通,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科学总结古代命运共同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命运共同体因此将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词”。

        共同体有大小之分。中国人的家是小共同体,也就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可称之为“孝共同体”。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亚洲命运共同体等,这是大共同体。

        建设大共同体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运作。亚投行吸引50多个国家作为创始国,筹集1000亿美金,而据亚洲发展银行估算,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总量为8万亿美元。资本的运作会召唤更多的人离开村庄出门打工,会有更多的乡村变成“993861部队”。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更多的村庄正在变成空心村。世代中国人生存其间的孝共同体正受到解构的威胁。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问题化背景下提出的,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它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共同体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单子世界。在现代主义的逻辑中,资本反对一切共同体。它在同质化的运动中不断地消解各种意义上的历史主体,将人从各种传统关系中挣脱出来,变成社会单子。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共同体的建设要通过“顶层设计”,用共同体价值统摄资本,管控资本,将其从一种反对和摧毁共同体的力量,变成保护和发展共同体的力量。毋庸讳言,对于今日之中国,这将是一个兼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巨大挑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

        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九族”是古代共同体的一种原初形式。它在实现家国同构的同时,也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融为一体,把制度、道德、信仰融为一体。自九族开始,在如何进行共同体建设这一跨越时代的课题上,世代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连续而深入的理论建构,形成了共同体思维。这座打开的思想宝库,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古代共同体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也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于地球村的出现,人类共同利益超出彼此分歧,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天下一家的态势出现了。于是,古老的共同体智慧于21世纪得以展现出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在它面前,现代主义需要反思,社会达尔文主义应该“退场”。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这段被人所熟知的话中,主体问题值得注意:谁在“以亲九族”呢?是“尊”,也就是共同体的领导人。从九族到百姓再到万邦,是“德”于大小共同体之间的贯通与展开。而“尊要亲亲”是最大的“德”。有了“尊要亲亲”,才会有“亲要尊尊”。尊亲结构的建立,是共同体长治久安的根本。

        我们倡导共同体之路,不是要简单地回到过去,也不是要于未来世界中走出中西方文化对立的格局。我们所要建立的共同体,是于“旧邦”中开出“新命”,是在充分汲取现代文明一切成果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创新。简言之,21世纪的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型共同体。

        我们之所以选择共同体之路,最大的优势来自于我们的制度。

        从古今制度比较的视野观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际地存在着制度障碍。在君主集权制度下,世代真儒所倡导的“常道”与“正德”,始终受到“制度性”的限制与束缚,而未能获得充分发展。究其根源,盖因“一姓与万姓”的矛盾,也就是黄宗羲所言,“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从整个古代“家天下”的历史来看,这种制度性的缺陷最终会导致“一姓”之皇权背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价值观,而最终走到“万姓”的对立面。

        与封建社会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乃“万姓”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当代的弘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社会主义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制度优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优势讲清楚,并在实践中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从根本上保证21世纪共同体建设大业的顺利开展。

        共同体成为时代强音,意味着我们的家——“孝共同体”的建设具有了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战略意义”。国学访谈《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家训文化与家庭建设》一文中所谈及的家训文化,是共同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地汲取其中的思想养分,实现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协调发展,于学者的话语中屡有涉及,颇多启示。欢迎读者关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