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文化视角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读《改革的教训》

    作者:王法艇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1日 10版)
    《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李仕权 著 中信出版社

        “经验就像太阳,但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教训好比风雨,可昨天的风雨仍能泥泞今天的道路。”合上《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一书,这句话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循环放映。如果一本书也有自己的文眼的话,我想这本书的文眼就非这句莫属了。

     

        回想起半个月前,一打开这本书,我就意识到,这本装帧古朴、大方厚重的著作绝不是老生常谈。果不其然,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作者在历史与当下自如穿行,呈上、有趣、有识的内容,读后让人掩卷深思。

     

    有料

     

        翻阅市面上谈历代改革的著作,张嘴是管仲、商鞅、汉武帝、唐太宗等,闭口是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陈词滥调,有新意者鲜见。

     

        《改革的教训》一书则不然,它不重复絮叨那些广为人知的改革,而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奋力打捞那些“沉没的改革”——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人们知晓的改革。

     

        作者从人物入手,在历史长河中擦拭出蒙尘的九个“沉没的改革”,如被污名的周厉王改革、被雪藏的秦献公改革、被边际的汉宣帝改革、被抹杀的唐武宗改革、被熨平的明孝宗改革……对这些改革的打捞,有着严谨的态度,依据靠谱的史实,加上缜密的梳理,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信服认同。

     

        比如,通常我们都认为,管仲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改革。而实际上,比管仲早一百多年的周厉王,就已经推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改革。只不过一直以来,因受“国人暴动”事件的错误解读,周厉王被污名为暴君、“周扒皮”,大家恨屋及乌,连他推行的改革也一并抹杀了。《改革的教训》一书通过利益关系的解析,通过史料的挖掘分析,还原了“国人暴动”是贵族政变的真相,还了周厉王一个公道。

     

        通过系统考察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这些“新鲜的料”对当今改革也有借鉴价值。

     

    有趣

     

        《改革的教训》虽然是严肃作品,但并不以“晦涩难懂”来显示“玄奥深刻”,也不以“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上口”,而是寓理于事,力求深入浅出。

     

        从宏观上讲,该书解析了周厉王改革、秦献公改革、汉宣帝改革、王莽改革、汉明帝改革、隋炀帝改革、唐武宗改革等九个“沉没的改革”,但不是以教科书式的宣教,而是整本书的框架就是九个改革故事,在娓娓道来的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把道理引出来,把教训讲出来。

     

        从微观上讲,该书的一个个概念、提法、效应等,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力求让读者轻松愉悦地阅读。比如在讲“损失厌恶效应”时,作者是这样表达的——

     

        有一天,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你。他手里拿着一枚硬币,问你愿不愿意参加抛硬币的游戏——如果硬币是正面,你给他10元;如果是反面,他给你10元。你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了。这其实是经济学家做的实验。实验表明:面对同样的财富,如果还没到自己手中,人们愿意用1倍的努力来赚取;但如果这笔财富已经在自己手中,那么人们愿意用2.5倍的努力来保住它。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该效应投射到改革中,就形成如下效果:普通民众只愿意用1倍的努力来支持改革,而既得利益者愿意用2.5倍的努力来反对改革。

     

        思路严谨不乏灵动,笔触平实不失风趣,讲故事的表达方式让这本书显得既意义重大,又意趣横生。

     

    有识

     

        有人疑问,书名为什么是“改革的教训”,而不是“改革的经验”?作者反弹琵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审慎的考量——教训比经验更重要。现实中,人们更习惯总结经验,而忽略吸取教训,但很多时候教训比经验更重要。世易时移,彼时得出的经验,此时不一定管用;但失败的教训具有一般规律性,往往都起作用。

     

        今天的改革有沉没的风险吗?历代“沉没的改革”给我们什么警示?一连串的问题,直指要害。作者创造性地提出,“损失厌恶效应”“分散集聚效应”“加法效应”“乘数效应”四大效应,销蚀着民众对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让一些民众装睡,成为“改革懈怠派”——遇见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困难低头走。更严重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装睡的“改革懈怠派”,对改革叶公好龙。

     

        在分析原因和做出警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解耦之道,那就是在凝聚改革共识、启动改革方略阶段不“装醒”,在落实改革举措、补充创新动力阶段不“装睡”……显而易见,民众不“装醒”和叫醒“装睡的人”,对重构社会结构和改变利益格局至关重要。

     

        上述这些,但不止于这些,都是《改革的教训》一书除了有料、有趣之外,更重要的“有识”之所在。

     

        《改革的教训》,是“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它汲取历代改革的教训,给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作者王法艇为诗人、书画评论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