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让有限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江苏省淮安市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0日 05版)

        近些年,江苏省淮安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003年以来,淮安以4%的年建设用地增长率,实现了10倍的GDP增长和27倍的财政收入增长,成了节地增效“明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好最快的发展,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旧村改造 “村民”变“居民”

     

        近日,记者来到淮安市淮阴区古寨乡银猫村,只见一幢幢二层小楼分布在道路两旁,很多村民正在整洁宽阔的门前道路上谈笑风生,随风飘来阵阵花香。记者走进郭文富家,在院子一侧的厨房里,远道而来的女儿正在忙碌地准备午饭。“原来的老宅拆了,政府统一把我们安置到这里,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儿女回来也方便。”郭文富告诉记者。

     

        “淮安,过去是农区,农用地占比达到90%以上,84.1%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淮安市市长曲福田说,淮安不仅开发强度低,而且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农村人均有4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这是极大的浪费,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稳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迫在眉睫。

     

        古寨乡九房村全村拆旧区813户农户,安置点选址位于古寨乡银猫村,安置房建成后以成本价800~900元/平方米给群众用于安置。其间古寨乡人民政府按200元/月支付过渡费用,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扣除安置点占用耕地,预计可实现净增耕地1230余亩。

     

        “你搬到新居了,原来的地怎么办,经济收入受影响吗?”面对这个问题,郭文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种一亩地,一年到头,把所有时间搭上,除去农药化肥,收入不到700元,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啥也不用干,一亩地收入800元,我家共10亩地,一年下来就有8000元,外加我在附近工厂做工,一个月还有1000多元。” 郭文富对未来也充满希望,“以后土地流转价格还会上涨哩,光靠土地流转一年收入10000元没有问题。”

     

        记者随机走访了其他一些家庭,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种满了花花草草,一些人家还种上了蔬菜,不远的休闲广场上,一群老人带着孩子们在摆弄着健身器材。按郭文富的话说,“我们现在由‘村民’变‘居民’了”。

     

    多层厂房 让企业“上楼”

     

        “我们正打造苏北一流的现代物流业聚集区,国内物流龙头企业‘三通一达’全部进驻,厂房75%以上为高标准厂房。”淮安市淮安区常务副区长颜复说。

     

        记者来到淮安区施河镇的中国施河现代教育装备产业园。2011年,为壮大教具产业,改变过去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淮安区决定设立教学用具产业园。一期建设目标是用3年时间将镇上急需扩大生产规模的20家企业挪到园区建新厂,规划用地800亩,可用地指标只有330亩。

     

        据淮安喜洋洋教学用品有限公司郭连坤董事长回忆,公司当初计划用100亩地建5万平方米的厂房,但镇上说只能用30亩地,解决用地矛盾的建议是建多层厂房。

     

        “如果按照传统的用地方式,园区300多亩地只能满足三四家企业的扩建需要。如果把厂房建成三层、四层,让更多企业有扩大生产的机会,教具生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施河镇镇长马仁俊说,施河镇让企业“上楼”,用300多亩土地满足了800亩的用地需求,实现了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上楼”对于企业也是好事,郭连坤说,新厂区建设如果只建一层厂房,每亩投入230万元,亩均产出360万元。三层厂房的建设虽然亩均投入增加到315万元,但是产值却增加到960万元。

     

        目前,整个园区平均楼层为4层,投资额达250万元/亩,既保证了项目用地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土地开发节约高效,同时促进了教具产业抱团作战、集群式发展。

     

        一边是优质项目“打着灯笼寻地难”,一边是存量土地长期“睡大觉”,使用效率、产出效率不高。为破解土地供需这一“不等式”,淮安区于2011年成立了盘活存量土地的专门机构,通过积极洽谈、制度倒逼、合理补偿等政策和措施,淮安区共收回低效用地1032亩,供应产业层次高的优质大项目。

     

    生态红线 不可逾越的底线

     

        白马湖位于洪泽、金湖、淮安区和宝应四县(区)交界处。千百年来,它一直以博大的胸怀呵护、哺育着淮安儿女,见证着江淮大地的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这泓清清的湖水正打响一场以保护与开发为主题的兴水之战。

     

        退圩、退渔还湖后,水域面积扩大,水流通畅,水质提高,渔业产量也将大幅度增长。柏庄村314户农民搬进了崭新的安置小区,南闸镇打造白马湖生态旅游的蓝图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工程全部完成后,可增加湖区面积10.8万亩,增强了白马湖及湖滨圩区的滞蓄洪能力。”市水利局局长黄克清告诉记者。

     

        在盱眙县,多年来的矿产资源开发给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带来严重破坏。该县出台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对尾矿荒山玉皇山、杨大山、象山等开展多种形式治理,填坑造地、治坡造林、培育绿色食品,走出了一条地质环境治理与农业生态开发的双赢之路,让群众安享生态整治红利。

     

        淮安盐矿是中国特大盐矿之一,资源丰富,盐矿开采区人口密集,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陷、地下水污染等,对生态和群众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2010年—2011年,盐盆区矿山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市国土资源局的统一组织、监督下,共同出资建成国内首个盐盆区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矿山企业采矿活动提供了监测数据支撑,为创建绿色矿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在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中,淮安编制了“多规融合”的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曲福田说,淮安正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严格划定城镇村、农业、生态等各类土地用途分区,优化城乡用地空间形态,对耕地、基本农田和生态实行永久保护。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