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工程教材大家谈③

    中华美学精神的凝结

    作者:张法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6日 11版)

        《中国美学史》教材是在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20多种中国美学通史著作进行细致研究后,力图融汇已有的四大类型——教材型通史、范畴型通史、关联型通史、跨越型通史之所长,围绕中华民族的美感特性和理论特点,在“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展现中国美学实有的特色和精彩;同时,在“古为今用”的原则指导下,让中华美学的传统特色和文化精髓汇进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大潮之中,揭示出中国美学史的学科创新与中华民族新时期民族复兴之间的紧密关联。

     

        《中国美学史》认为,中国的宇宙观、天下观,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的交融性以及在传承和开拓中累积的丰富性,是中国美学的主要特质。第一,突出了中国美学是带有中国“宇宙观”特点的美学。中国美学的“以气韵生动为第一”“阴阳相和”“虚实相生”、讲究“中”、提倡“和”等文化独特性都由之而来。第二,突出了中国美学是带有“天下观”特点的美学,凸显了中华民族由东西南北各族共同汇成而带来的“有容乃大”的天下胸怀。第三,突出了中国美学理论形式的多样性和交融性。中国美学的理论话语既体现在逻辑连贯的著述中,如荀子《乐论》、刘勰《文心雕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刘熙载《艺概》等;也体现在随意闲聊的诗话、书格、画录、曲品之中;还体现在文艺形式如诗歌、散文、题跋、清言中。中国美学的理论特色正是在这种形式的多样和内蕴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第四,突出了中国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演进逻辑。从远古直至明清,中国美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内在逻辑而生发出来,具有统一性和可理解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2009年启动到2015年出版,《中国美学史》课题组在数次讨论中完成了提纲和初稿,又在数次审评中五易其稿。讨论过程也是全体成员对中国美学史的学习和提高过程:一次次观点碰撞,引出一次次的“新境”发现;一次次审改稿件,带来了不断的重思和升华。这不只是对中国美学史学科应有的总结,更是适应当下时代和大学教学现实需要的学术提升。当然,目前这本《中国美学史》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应该也必然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美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主编)

     

    教材亮点

     

        ▲从马克思对历史文化多样性的论述入手,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史进行了中肯评价。

     

        ▲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美感经验乃至中国文化的特点,增强民族认同和审美认同。

     

        ▲运用现代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美学史进行了清晰的勾勒、框架的设计和具体的阐述,从中提炼出中国美学史特有的品格和形态。

     

        ▲论述涉及诗文、歌舞、书画、器物、建筑等多个领域的美学特点,视野开阔,信息丰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