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没有乡村的美 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美

    ——部分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5日 05版)
    盛夏时节,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千亩水田里绿浪翻滚,沿河杨柳低垂。新华社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农业文明时期,乡村在骚客文人的诗词曲赋里是一个充满浓浓乡愁的故园。

     

        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不少乡村环境的缩影。这样的乡村如何安放海内外游子的乡愁?

     

        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将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

     

        近年来,环保部、财政部大力实施“以奖促治”政策,采取连片整治的推进方式,开展以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近日,记者参加了环保部组织的相关采访活动,奔赴江苏、福建、浙江、四川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看到农村变美了、村民得实惠了,感受到沁人心脾的缕缕乡愁。

     

    吴中东山镇:

     

    一个“青蛙村”和一座孤岛

     

        驱车行驶在苏州吴中区东山镇环岛公路上,沿线青山绿水,村庄黛瓦白墙,江南美景尽现。“从2011年8月起,东山镇对环岛路沿线的自然村庄进行环境整治,该镇先后完成了107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其中,环境连片整治是一大亮点。”吴中区环保局局长毛刚说。

     

        在东山镇,有一个“青蛙村”——杨湾村西巷自然村。该村充分挖掘当地青蛙资源,以此为“卖点”将闲置民居“变废为宝”,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随处可见的青蛙雕塑、青蛙涂鸦、蛙鸣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这个小村落与青蛙之间的联系。

     

        西巷村的阡陌小道上,阵阵蛙鸣伴着淡淡花香。而地底下藏着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装置,正在处理居民排放的生活用水,却丝毫听不到机器运转的声音。

     

        “这套来自德国的分散式中小单元污水处理系统是去年东山镇投入300万元建成的,每天最大污水处理量达96吨,可以满足300多户村民的生活需要。”杨湾村村主任黄美峰告诉记者,通过这套系统处理后的水质,已经达到了排放到太湖的标准。

     

        “西巷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大量闲置民房成为发展民宿的优势。”黄美峰说,经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环境比以前更好了,因此来这边的游客数量大增。

     

        的确,“青蛙村”成了周边省市居民来抒发乡愁的好地方。虽然不是节假日又远离市区,还是有一批批游人循蛙而来,举着相机“猎奇”。

     

        而黄美峰本人就是一个海外游子归乡投身家园建设的典型,他和妻子在美国打拼多年并小有成就,获得绿卡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建设。“东山这些年环境变化非常大,优美的环境不比国外差,为什么不回来呢?”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黄美峰也曾遇到过困难。一些村民固守旧习,怕地里的治污设施影响风水,强烈抵制工程建设。“为了说服一个村民,我曾连续和他喝了3天酒……”

     

        “太湖孤岛”——三山岛,是一处世外桃源,岛上的三山村直到2001年才通电。但如今,它已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江苏著名风景旅游区,这一切得益于岛上的环境治理。

     

        村支书吴惠生告诉记者,岛上有十几个污水处理厂,最大的污水日处理量达1000吨,岛上的污水管网全部接到居民及农家乐的家门口。

     

        “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这里污水处理多了一道小湿地净化。”吴惠生说,污水厂排出的污水先流入潜流湿地,底部有砖屑、煤屑,用于沉淀,上面种植水草,吸收氮磷,最后流入太湖。

     

        52岁的潘旭初是土生土长的三山人,现在岛上做导游。“我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出门打工了,后来岛上发展生态旅游,眼看着村民一个个富了起来,我就回来了。”潘旭初说,回来后收入多了,人也没那么辛苦了,最重要的是不用背井离乡了。

     

    马尾亭江镇:

     

    美丽侨乡呵护游子乡愁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地处闽江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和侨乡。曾有一段时间,这里脏乱差的环境让归乡探亲的华侨“不忍直视”。归国华侨郭振彩用了一个顺口溜形容当时情景:路无三尺平,灯无三盏光,远看座座小洋楼,近看到处垃圾堆。

     

        如今的亭江镇,是“全国文明村镇”。记者走访了亭江镇的许多村庄,道路宽阔整洁,垃圾经统一收集处理,郁郁葱葱的树木点缀着村庄的每个角落,一些村还建起了富有特色的休闲公园。

     

        英屿村的华侨郭振彩一家都生活在芝加哥,但这些年郭振彩独自回到越来越美的家乡。回乡后他热衷公益,组建了英屿村华侨理事会。他积极配合村镇环境连片整治,四处奔走捐款筹资,配合村里建起两座污水处理站和365平方米的人工湿地。

     

        在长柄村,以杨能新为首的侨胞老人议事小组带头拆猪圈、修公路,配合村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光是老人,大学生村官陈周炜也在工作中深深爱上了这里。他说,之前农村脏乱差的印象被这座侨乡彻底打破。“清晨鸟鸣阵阵,几名上学的孩子在幽静的乡间小道嬉戏、奔跑着……每当这个时候,莫名的满足感就会涌上心头,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马尾亭江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获得成功,目前已有8000多名华侨回乡小住,吸引20多名华侨回乡投资,带动村财政增收300万至400万元。”马尾区环保局局长林群山说,下一步,亭江镇将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打造宜居亭江。

     

    家园美了

     

    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无论是东山镇,还是亭江镇,因为环境变美了,农民的家园情怀都变得更加浓厚。如今,全国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自2008年至2014年,环保部、财政部共同下达中央农村环保资金255亿元,支持约5.9万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亿,今年,中央财政又安排农村环保资金60亿元。

     

        尽管成绩显著,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形成的环境保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源污染占比高,接近“半壁江山”,全国村庄整治率仅10%,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面临城市和工业污染转移的巨大压力,生态系统退化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农村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成因复杂,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很难奏效。”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认为,必须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措施,坚持激励引导和约束监督双管齐下,整合各方面资金和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在李干杰眼中,美丽乡村是这样的:不仅要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的自然景观,还要有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宜居环境,更是一个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社会安定和谐的美丽家园。

     

        村庄是农民世代生产生活的家园,家是国的根基,只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家园变美了,农民才能安居乐业。“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美丽乡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没有广大农村的美,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美。”李干杰说。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