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广西百色创建365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习所——

    思想星火再燎原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4日 01版)
    广西百色右江河谷 CFP

        广西百色,红七军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宣传进步思想,培养革命骨干,点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熊熊烈火。

     

        今春以来,百色市创建365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习所。23支讲习队、260多名讲习员开动了脑筋,迈开了脚步,他们将总书记的讲话变成接地气的本地话,送到田间地头,送到集市街巷,与群众面对面谈发展、话民生。

     

        思想的星火再一次燎原。

     

    “翻译家”

     

        “小康社会就像一部车子,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就是车轮,从严治党就是司机,大家齐心协力,把车开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在隆林县天生桥镇岩卡村“水上讲习所”,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镇党委书记登上村民的“房船”,用身边的事例、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达给村里的党员。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德峨镇常么社区,前来赶集的苗族同胞将县领导杨明治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杨明治用地道的苗语,把总书记的讲话“翻译”成苗胞的家常话。

     

        “百色老区民族杂居、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因人、因地讲习才可出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活学活用,善于做群众的‘翻译家’。”百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建宁说。

     

        要做“翻译家”,先做“小学生”。讲习所首先是一个大学堂。记者在田东、田阳、靖西等县看到,每一间讲习所内,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书籍和资料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的“学习园地”中,学习制度、计划、进度一目了然。

     

        田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小惠介绍,与全市其他讲习所一样,这里的讲习所实现了“六有”,即有学习园地、学习制度、学习计划、学习资料、学习档案、学习成果。

     

    “好声音”

     

        “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真不错,暖着咱老百姓的心窝窝;‘一个中国梦’我们共同的梦,‘两个一百年’与梦相连……”7月24日,田东县芒果节拉开帷幕,百谷红军村的红军后代讲习小分队走上舞台,以一曲《讲习所》赢得满堂喝彩。

     

        山歌一唱心里明。在讲习实践中,壮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山歌成了宣讲的“金钥匙”。基层干部群众的热情和灵感被激发,自编自唱的山歌连成串、排成排:

     

        “四个全面现歌台,华夏福音密密来;全国人民同欢喜,复兴路上歌联排。”

     

        “三严三实好作风,为人处世一点通;排歌高唱来点赞,唱响咱的中国梦。”

     

        这方唱罢,那方登台。群众拿出了自创的快板、小品、渔鼓等节目:

     

        小品《相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其中;壮话快板《夫妻谋致富》从家长里短说到人生哲理、党纪国法;壮话小品《共圆民族梦》将个人、家庭和国家命运娓娓道来……生动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热情溢满老区,传声讲究实际。在平果县,极具当地特色的“嘹歌”穿过崇山峻岭;在隆林县,“颠罗颠罗那”山歌越过云贵高原;在那坡县,黑衣壮山歌响彻边关;在右江区,濒临失传的原生态民歌“布林调”重焕光彩……为创新讲习形式,百色市12个县(区)因地制宜、比学赶帮,自选动作不断。

     

        在右江区的一场讲习活动中,主讲人连说带唱,听众热情互动,挤满200多名群众的村讲习所,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这样的宣讲有味道,有看点,有听头。”69岁的藤茂春大爷竖起大拇指。他还专门拿来录音机录下精彩内容,回去播放给没到现场的乡亲听。

     

        小小讲习所,成为“好声音”的传播源: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医疗教育等民生大事小情,在这里巧妙结合,传向千家万户。

     

    “加油站”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并请全国人大代表、露美村村支书罗朝阳转达对全体村民的问候。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罗朝阳回村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讲习活动,并立即谋划全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曾有些“拖后腿”的周坪坪一家科学种植了中草药、火龙果等,如今已有部分收成,不久后有望“脱贫”。

     

        依照“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的目标,百色市委牵头搞讲习,领导、学者、专家同讲同享,田间地头、网上网下推广,讲习连着学习和实习,既系统,又管用。

     

        “只‘讲’不‘习’等于白讲,大家可以边学习边实践。”作为“农民讲习队”成员,凌云县“全国劳模”郁再俭的讲习连着实践。他以自己村的发展做例子:10年前农民娶媳妇都难,如今200多户村民全部住上小楼,全村有汽车近百辆……

     

        “以前听报告,老师一个比一个‘精神’,可我们老想打瞌睡。这次不一样,生动直观,关键是切合我们的需求,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帮助,所以大家都爱听。”村民李汉康说,过去动员听报告,村民首先问“有补贴吗”,现在问“是什么内容”。

     

        为了激发听众热情,百色市推广“点菜”讲习模式,即先让群众提出需求,再安排相应的课程,变过去的“讲师讲、群众听”为“群众点、讲师讲”。

     

        “‘一个稿子讲四方’的做法行不通了。讲习所要把大政方针落细落实,需要讲习员真正‘吃透上头’和‘吃透下头’,这样宣讲才有针对性、实用性。”百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序畅说,讲习所成了基层干群提升发展的“加油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喊破嗓子,而是要做出样子。”在靖西县南坡乡“土专家”黄文学的蚕房里,一场现场讲习课正在进行。黄文学是当地种桑养蚕大户。在他的基地辐射带动下,南坡乡2015年种植桑树两万亩,年收入预计超过3000万元。今年4月,黄文学夫妇办起“夫妻讲习所”,已讲习22场,800多人次收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结合实际讲道理,把讲习所开在田间地头,直观、鲜活、管用!”黄文学的话,道出了百色群众的心声。

     

        (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