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

    榜书热评

    换个角度认识杂草

    作者:陈华文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11版)
    《杂草的故事》 【英】理查德·梅比著

    陈曦译 译林出版社

        大自然中的草木原本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是经过文人们的一番描绘后,形形色色的草木被贴上各种情感化的标签。如青松象征勇敢、牡丹代表雍容、莲花则是高洁的同义词,而随所可见的、那些野蛮生长的杂草,则经常被人忽略。杂草真的一无是处吗?《杂草的故事》这本书,就是要颠覆人们的惯性认识,还原杂草的本来面目。

        该书作者理查德·梅比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作家,长期致力于探讨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就全书十二篇文章内容布局来看,这本书在知识领域跨越了植物学、文学和历史学三大领域,充分显示出作者良好的知识修养。就文学角度而言,此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风趣;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描述杂草的故事时,用词精准,为了让读者进一步认识杂草,还罗列了目前已知的所有杂草之名。虽然这是一本有关杂草的文学之书,可是作者在创作中,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大量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植物学家的视域中,杂草的同义词就是野草,是指生长在对人类活动不利或有害于生产场地的一切植物。全球植物三十余万种,被认定为杂草的植物约八千余种。在农民的眼中,杂草是农田的死敌:杂草不仅与农作物争夺养料、水分、阳光和空间,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理查德·梅比对杂草有独到的认识。他年轻时和很多人一样,对杂草心存偏见,而当他在废弃的停车场上,看到绿意汹涌的杂草时,他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他眼里,蔓延在工业废墟和垃圾场中的杂草,实则装扮了自然,彰显朝气与活力。

        杂草的名声以及随之而来的命运,是基于人类的主观判断,妖魔化它们或是接受它们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需要。杂草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其角色也常常发生变化。比如藜,最初生在在海边,后来在新时期时代成为农夫们常用的肥料,之后因为它的种子油分很足,尽管并不是理想的农作物,但是人们还是选择它进行种植。再后来,由于人们口味的转变,藜就成为遭人厌嫌的有害植物:因为它会妨害甜菜等作物的生长。具有讥讽意味的是:藜与甜菜属于同一个目。如何、为何将某些植物定性为不受欢迎的杂草,也许正是我们探寻自然与文化边界的重要命题。而这些命题的边界,决定着地球上大部分植物的命运。

        美国作家爱默生对于杂草的认识,显得宽容、友善得多,他认为杂草是“优点还未被发现的植物”。这似乎给了那些已被定罪的植物翻身的机会。其实杂草有没有优点,完全在于人们的偏好。在中外历史上,有的植物曾一度被视为有益的,可一旦这些益处过时了,或是发现享受这些益处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这些植物很快就会失宠。理查德·梅比举例说道,罗马人把宽叶羊角芹引入英国,因为这种草既有缓解痛风的疗效,又可当作食物。两千多年过后,经过现代医学革命的洗礼,这种植物已无药用价值,今天沦落为英国花圃中最顽固难除、令人厌恶的杂草。而在中国中医世界中,绝大多数的杂草,都具有医用的价值,《本草纲目》中收录的上千种草药就是最直接的回答。

        《杂草的故事》一书中,理查德·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另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喜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关系。回溯人类文明之旅,不难发现大自然中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的图景。阅读本书后的启示是:杂草生长在不该生长的地方,破坏着人类的利益,可人类也不能粗鲁地将杂草“赶尽杀绝”,因为杂草本无所谓对错,大规模践踏绿色世界的人类,是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