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

    文化视角

    汲古启新话质量

    ——《质量春秋》读后有感

    作者:叶东辉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10版)
    《质量春秋》 赵文斌 著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2年9月,在北京,和文斌一起学习“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有关精神,他发表的理论文章和创作的文化作品良多,著有《机关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一书。就是在那时,他告诉我,要写质史,质量的历史。我诧异不已,惊呼:“你改行啦?”他淡淡地说:“总得有人去做,也算是找质量文化的根吧。”后又补一句,太难了,无处下手,无从做起。两年后的2014年11月,他告诉我,书稿写好了。近岁尾,诸事繁扰,但还是迫不及待地囫囵吞了一遍,春节假期又细细读了一遍。掩卷而思,深为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古代质量发展专著而欣喜、感动和感慨。

        《质量春秋》找到了中国质量文化的根脉,遒劲有力,根深叶茂。通过《质量春秋》一书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力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朴素的质量意识萌生于人类最初制造工具的那一刻,工具质量的好坏决定生命安危、决定劳动成果的多少。于是,面对生存繁衍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改进工具和居住环境的质量成为必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站在这样的起点上,任朝代更迭,任聚散离合,中华儿女向往质量、追求质量和创造质量的脚步从不停歇,司母戊大方鼎、赵州桥可以作证,“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马六甲海峡的郑和船队可以作证。本书以原材料、日常用品、政府专营产品和工程的质量发展史为经线,以保障质量发展的两大措施——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为纬线,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充分说明高质量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和坚挺的脊梁,中国质量文化史贯穿着中华文明史,同进步共繁荣,是谓质量兴,民族兴。

        《质量春秋》写的质量史很有故事性,史实详尽,有趣有味。作者在尽可能引用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以确保史迹真实的基础上,在写法上尽可能地做到述而不评,用真实的质量故事来串起质量历史,用史实说话。如在述说宋代防止假冒伪劣做法时,举例湖州铜镜制造业,举了大量的名家产品在镜面铸上姓氏及介绍性文字的做法,一家一家数过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当地繁荣的制镜业以及为保有品牌而做的各种努力,眼前呈现出一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场景。

        鉴往知来,汲古启新,《质量春秋》不仅给予我们质量文化源远流长的结论,还在于昭示质量的重要性。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质量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质量春秋》在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两个纬度上的质量历史叙述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科学技术中的计量还是标准,检测还是生产者能力,以及行政管理中的政府管理还是行业管理,无论立法还是诚信道德,都是今天质量强国建设中无法绕开的重要内容,形式可以变,但本真的内核质量的元素不会变。因此,本书值得质检人、企业管理者等一切与质量事业有关人士阅读、讨论、借鉴并弘扬。

        赵文斌曾是著名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大副,航天和航海经历使得他对于质量的重要性认识比一般人更深一分。转业质检系统,多年文化建设更是积淀了他深厚的质量情怀、家国情怀,于千难万难之间写成《质量春秋》,写出了中国质量曾经的春华秋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