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发现另一个地球”教我们如何做科普

    作者:金振蓉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8日 02版)

        人类孤独得太久了,如果能在外太空找到伙伴,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这也是这两天开普勒望远镜的发现轰动全球的重要原因。

        “发现另一个地球”,是这次美国宇航局宣布科学发现的主题词。而在我国,对这条新闻最快作出解读的要数中国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科普专家郑永春,他把美国宇航局的这次新闻发布会,解读为花费了6亿多美元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向全球公众,特别是美国政府、国会和纳税人的“汇报演出”,目的是告诉他们,你们给的这些钱没有白花。

        美国宇航局真是科普的有心人,在正式发布新闻之前,先有一个“将有重大发现”的预告,并首次使用“另一个地球”的说法,这无论如何都会引发“地球人”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公众对正式发布的新闻产生极大关注。

        跟着大科学工程做科普,这是件事半功倍的事,这一回美国宇航局做得很漂亮。这两天,公众的视线被开普勒—452b这颗“超级地球”所吸引,随着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人们的目光跟随着文字、视频、图表、动漫等各种传播方式,扎扎实实地科普了一回太空知识。而就这一次的科学发现而言,科学家告诉我们的是,他们目前并不知道开普勒—452b是否适合生命居住。已知的是,这个行星比地球大60%,目前尚不知道这个行星的质量和成分,而根据理论研究,这样大小的太阳系行星很可能是岩石构造。这便是这一次新闻发布的核心内容。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科普的魔力就在这里——通过一次科学成果的发布,激发起人们对遥远星空的无限遐想,通过信息的接收,理解科学,参与科学。近年来,国际上利用大科学工程做科普已渐成常态。这方面,我国亟须加大力度,将科普工作纳入科学研究的总体布局之中。

        纵观我国的科学研究活动,更多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政府主导科研活动的现实,使得科学普及工作一直难以起色,没有“纳税人”的参与,科研活动就没有需要公众理解和参与的动力。因此,在我国科学家队伍中,愿意做科普、能够做好科普的科学家少之又少。“用通俗的语言传达深奥的科学道理”,一直是我国科学家的软肋。

        当然,近年来,我国在利用大科学工程做科普方面,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首次的航天员太空授课,使直接受益的青少年人数达到6000万,在他们中间,这堂课播下的科学种子,也许就是将来科学栋梁之材的萌芽。

        为什么一定要让公众理解科学?往大了说,当代科学已经不是少数人参与的时代,国家制定什么样的科学发展战略,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往小了说,一个课题、一个项目的完成,对其价值的评判,除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公众的评判权重正在不断增强。因此,推进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