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西安:百年秦腔的崭新一吼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杨瑶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6日 05版)

        “太好了!太震撼了!”连日来,被复排的秦腔历史经典名剧《双锦衣》经过半年的排练打磨,在古都西安的易俗大剧院火热上演。看了首场演出,市民李先生难掩激动心情。有道是“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喊秦腔”。秦人爱秦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分”。

     

        坐落于古城西安的地标建筑——钟楼脚下的西安易俗社,从1912年创立至今,见证了秦腔的兴衰,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家剧社之一。它为中国戏曲舞台创作了800多部戏曲剧本,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个案。

     

        然而,许多秦腔经典沉寂于历史风烟中,让人唏嘘不已。复活经典,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在西安上演。

     

    经典的复活希冀

     

        “现在,我们就是要赶在时间的前头,复活它们。”一见到记者,分管文艺工作的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锐,就忙不迭地打开话匣子。马锐推崇的《双锦衣》,由吕南仲先生担任编剧,是秦腔经典中的经典。

     

        吕南仲是易俗社老社长,祖籍浙江绍兴,是清末附生,早年到陕西,虽是南方人,但他却酷爱秦腔。在易俗社工作近九年,他创作出了《双锦衣》《殷桃娘》等多部大戏和《端阳节》《十二金钗》等十余出经典折子戏。而创作、首演于1920年的《双锦衣》,被称为他的巅峰之作。近百年来,只要这出戏挂牌演出,必然座无虚席。

     

        《双锦衣》分前后两本,讲述南宋时洛阳乡臣姜景范长女姜雪春与王善、次女姜琴秋与学生吴给之间由于爱情纠葛所牵扯出的一系列复杂故事,同时又将抵抗金兵侵略这样的时代大背景融入其中,传递出“国安家亦安”这一理念。这也是易俗社在创办时所提倡的“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1924年,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西北大学讲学时,曾赴易俗社看戏五场,其中恰巧就有《双锦衣》前后本。当看到舞台上古老的秦腔可以针砭时弊,对民众有所启迪时,鲁迅先生评道:“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离开西安之前,鲁迅特意为易俗社题写了“古调独弹”的匾额,称赞易俗社“改良旧戏曲,推陈出新,征歌选舞,写世态,彰前贤,供娱乐以陶情,假移风以易俗”。

     

        然而,由于《双锦衣》剧情曲折复杂,剧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它并未像《三滴血》一样持续地在舞台上演出。它于1930年前后、1938年前后、1957年、1960年、1982年、1992年,被断断续续地演之改之,再复排、再演出。距今最近的一次复排演出,是1992年易俗社80周年社庆时候的复排演出,已过去23年了。“对一出秦腔剧目来说,23年足以使它由舞台经典走进博物馆,永远淡出人们的视野。”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雍涛深有感触地说,“但薪火相传的易俗人不允许,间隔23年后,我们要通过新的挖掘和整理,对经典名剧进行大胆复排。”

     

    复排经典之路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蔚为壮观的经典复排复活复兴之路由此展开。近十位早已告别秦腔舞台的老艺术家们倾情执导,排练厅、演出后台处处皆成排练场。

     

        担任此次复排工作的总导演是著名小生演员王芷华。2014年底,当易俗社的负责同志告诉王芷华复排《双锦衣》的消息时,王芷华并没有很快应承下来,王芷华考虑的是:剧目复排导演工作一人能否胜任?现在的青年演员能否把剧目完整地拿下来?创作于近百年前的剧目能否适合观众地审美需求?

     

        “新瓶装老酒,移步不换形。”这是王芷华从答应下《双锦衣》复排任务伊始就提倡的宗旨。从元月改剧本至排练,老艺术家们进行了三次循环往复的工作:剧本删减、构架,下排练场初排,审看,进行研讨,修改,再一次进行细排。在舞美、服装的呈现上,王芷华要求非常严格,为此还特意邀请老一辈舞美设计师陶隆担任舞美设计,年轻一辈的张朝晖、庞鹏担纲助手,力争使这出经典既不失传统,又能够体现新的时代印记。

     

        易俗社的传承,不仅仅是表演的传承,更有音乐、舞美等一系列舞台呈现的全方位传承。此次复排,老一辈艺术家姜云芳患病在身,却依然每场排练必到。78岁的郭葆华老师在排练路上腰扭伤了,仍然拄着拐杖坚持排练。

     

        《双锦衣》前后两本,仅有名有姓的角色就超过了四十人,加上龙套、配角,演员总数极为庞大。因此,此次复排,易俗社的所有中坚力量都在剧中有所展现。人们常讲,秦腔是粗犷的,但正如西北人的性格,能豪迈到极致那也就一定可以柔美到极致。此次复排,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易俗社社长惠敏莉饰演姜琴秋,每次排练都认真对待,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进行雕琢,力争以最佳的效果将这一近百年的秦腔经典重新展现在古城西安的舞台上。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杨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