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3日 星期五

    学术观点

    作者:本报记者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3日 11版)

        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后,如何将中国古老的文明形态与西方工业化文明融合,走出一条创新性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人应该如何认识、处理自身与自然、环境、人、社会之间的关系?6月26日至2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举行。在“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中西文化中的生态文明”两场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从意识形态角度阐释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工业革命是依托文艺复兴而发生的,文艺复兴在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促成了人的“神化”;在将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促成了人的“物化”。正是在“神化”和“物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蔑视自然、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中华文化中充满了生态精神,儒家讲“天人合一”,强调“仁民而爱物”;道家讲“道法自然”,主张“惟与天地合德,故不违天地自然之道”;佛家讲“众生平等”,认为万物“无情有性”等,都充满着对自然的尊重。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鲁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这些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一脉相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很多理念,如“天人合一”“仁爱万物”“顺应自然”等。应充分发掘这些有价值的思想,这是我们独特的文化优势。

     

        复旦大学哲学系外籍教授魏明德:发展今日中国的生态共识,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西方传统的原理或国际间的考虑与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中类似的要素也应加以利用,中国传统中有着滋养“世界大同”“人本同根”“天下一家”等生态观的宝贵资产。  (本报记者叶乐峰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