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9日 星期一

    搜尽天趣 悟得艺理

    ——汪洋与中国画创作

    作者:赵畅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9日 15版)
    《太行春天》(国画) 汪 洋
    《北京十渡风光》(青花瓶) 汪 洋

        看汪洋先生作画,真是一种享受,不仅因为他下笔坚定从容,毫不迟疑,也是因为他的笔墨恣肆奔放,率性而为,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娴熟的驾驭翰墨的技巧,造理入神、妙得天趣之快意,让人爱不忍去。

        汪洋早年曾向皖南的民间艺术家马颂良学习中国画,后考上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学习。虽说汪洋主要是学陶瓷工艺,但他觉得瓷器的好坏首先决定于画家的艺术造诣,唯有夯实绘画的基础,自己才能在陶艺天地里有所作为。他认为,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师傅一般只注重传授传统的绘画工艺技法而不注重美术创作,像《六鹤同春》《百鸟朝凤》《四大美女图》《百子图》等等,用这些题材一成不变“吃老本”而传几代人。汪洋曾说,“如果自己能够抓住传统绘画工艺的这一软肋,冲破传统题材的桎梏,把鲜活的自然山水和现实生活充实到陶瓷绘画工艺中,自己就可以与传统陶瓷绘画工艺拉开差距,也是对传统陶瓷绘画工艺的一种赓续和突破。”

        从艺二十多年来,汪洋一直很重视写生。写生不仅是造型训练、收集素材的手段,本身也是一种随时代变化呈现多样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汪洋而言,写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速写,不是单纯地去写“形”而是写“心”,在描绘自然风物的同时,形成自己独到的绘画风格。二十多年来,汪洋坚持“师古人,师自然”之道,创作出许多既有浓郁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除了在当地写生外,汪洋更是重视到北方写生。在他看来,南方虽有南方的特点,但一旦入画总觉得细腻、雍容之外似乎少了点浑厚、粗犷的东西。于是,他就将目光投向了北方,投向了太行山。每每来到太行,那延绵不绝的山峦,奇崛突兀的山岩,以及刀削一般的千仞崖壁,给予他的不只是灵感,还有意志、品质和精神。随着北方山水写生的不断积累,汪洋的笔端始见南方风韵与北方气象的有机融合。鲁迅美院教授关宝琮如此评说:“看汪洋的山水画,初看像是表现南方的山水,看着看着,又觉得骨子里更多有着北方的成分,正是在这‘不伦不类’中,恰到好处地成就了他个人的创作面目,使得他从千篇一律的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中跳了出来。这种与自然接壤,发挥画家个人学养而形成的技法,说到底,是在捍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性、正统性和学术性。”正是在他南北交融画风的定格里,汪洋生动地诠释着中国画继承、创新与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如果说写生是向自然学习的话,那么,进高等院校学习进修,更令汪洋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实现了骐骥一跃。早在1994年,他就到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先后师从孙其峰、霍春阳、何家英等画坛大家。2010年至2014年,他先后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进修。汪洋的山水画,其引人瞩目之处,就是其壮美的真景似乎超越了具体时空的局限,大美的境象与崇高的精神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多以大山为主体,层峦叠嶂、云涌泉流,唯独不见人物,然而,那杳无人迹的高山大壑分明焕发着饱满昂扬的人文精神。

        观汪洋的花鸟画,则独具匠心,独出机杼。比如,他画荷,无论是《清水出芙蓉》《荷趣》《清闲》,都很好地体现了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换,体现了现代视觉方式对于传统审美体验的整合。他的荷花不仅仅是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化寓意,也不仅仅是表现孤高清逸的人格象征,也同时体现了他对于田田清荷独具个性的视觉表达。

        中国画是画家自由性灵、创造精神与大自然蓬勃生机相生相合的产物。画家假若没有独到的人文、自然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就无以有中国画,至少就不会有中国画创作的跃进。汪洋深谙此理,并醉心于孜孜思考、苦苦求索,不只是为了中国画的创作,也是为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提升——须知道,让中国画游居瓷上,还原成瓷画,这艺术的转换,离不开艺术的修养,离不开艺术的根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