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我眼中的名人

    魏积军:气定神闲大花脸

    作者:罗群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7日 09版)
    图为魏积军演出剧照

        5月22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裘派声腔,余音不绝。《姚期》顺利演完了,主演魏积军终于可以轻松地、微笑着走下舞台,观众热烈的掌声让他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为了排练《姚期》,魏积军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一遍遍地打磨、排练,甚至一个脚步他都要思量许久。

        魏积军是国家京剧院裘派花脸演员,他的表演文而不温,武而不躁,刚劲中透着几分儒雅。看着他在台上气定神闲,你很难想象他曾几乎与京剧失之交臂。1975年,在一次练功时,他不慎摔断了左臂。然而魏积军与京剧的缘分,并不是一次受伤可以斩断的。1977年,魏积军以突击恶补的《平原作战》中“霹雳一声春雷响”一段考入当时的西昌京剧团。当时剧团条件艰苦,演员们自己带着行李,颠簸在乡间,从这个村唱到那个村,从白天唱到黑夜。

        然而,辛苦换来的却并不总是美好。1985年前后,京剧受到大环境冲击,剧团效益普遍不好。为了生存,魏积军无奈之下留起了长发,到歌厅驻唱。或许今天的观众无论如何想象不出这位裘派大花脸当年玩流行音乐的样子。“当时在歌厅唱歌非常赚钱,但是不唱戏了,我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1995年,魏积军考入国家京剧院,从四川来到北京,心里憋着的那股劲总算顺过来了。

        魏积军早年受花脸名家方荣翔指点,1995年到北京后,辗转拜在裘派名宿李长春门下。限于客观条件,魏积军跟方荣翔学戏主要是学唱腔,而拜在李长春门下则要唱、念、做、打全面发展。“跟李老师学《坐寨盗马》那年我已经39岁了,我小时候胳膊受过伤,以前也没有接触过工架戏,这个年纪才开始学,压力非常大。”为了达到老师的严格要求,练出漂亮的工架来,魏积军每天都要比老师早一个小时到排练场——压腿、踢腿、跑圆场,里外三层的练功服常常被汗水浸透。

        魏积军练功下狠功夫,但在台上却从不发狠。京剧净行的声腔本来就刚劲有力,表演风格常常大开大合、略带夸张,很容易要下“好儿”来。从乡土之间到氍毹之上历练了数十年,魏积军也清楚地知道唱到哪里稍微过火一点儿,观众反应就会更加强烈,然而他从不这样做,“与热烈的剧场效果相比,我更追求合理与适度,追求内涵与回味。”

        譬如《姚期》,当年裘盛戎借鉴了老生的演法,为姚期设计了一个颤抖的身段——盔头、髯口、手、身上一起颤抖,如果抖得“火”一点,观众往往反馈更强烈,但是魏积军坚持在人物内心世界框定的范围内,恰到好处地“抖”出内在的精气神。在前些年国家京剧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洛水伊人》中,魏积军同样用相当内敛的方式塑造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曹丕的形象。魏积军认为,曹丕身为帝王,不可能浅薄张扬,从细微处着手,含蓄地表达,这一处理手法本身就与人物的心理契合。魏积军对京剧的理解,已经出离了“术”,而走向“道”。

        “大花脸”的内心世界通透而细腻。除了演戏,魏积军不喜欢到热闹的地方去,他爱品茶,爱钻研厨艺——魏积军迷恋静静地从一饮一食之中咂摸滋味,他觉得生活的滋味与艺术的韵味相通。经过半世波澜,魏积军的内心平静而丰富,外化为艺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排排戏、品品茶、感受着与观众互动的乐趣,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