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5日 星期五

    创新路·科学人

    万立军的“绿色农业梦”:让田野留住儿时的味道

    作者:陈晓虎 艾福梅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5日 04版)

        “我是农民的儿子,土地是我的根,科技是我的宝,我只想一门心思把农业干好,让田野留住儿时的味道,让农产品安全健康地进入千家万户。”

     

        在不同场合,经常如此自我介绍的是个80后。个头不高,衣着简朴,头发有些稀落,但一脸朝气,语速明快而坚定。

     

        他就是宁夏农业科技创业带头人万立军,以青春的底色、绿色的梦想,执掌着年销售额过亿元,集农资服务、种苗供应、种植加工、绿色流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航母”。

     

    屡次失败逼出“农业王国”

     

        1981年,万立军出生在宁夏中卫市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承载着父母“跳出农门”的所有期盼。然而,初三刚上几天,他就从学校跑了。“家里太穷了,从小到大没吃过一根雪糕,没穿过一双新买的鞋。学上不下去,脑子里想的就是赚钱,让父母过好日子。”

     

        但没本钱,又没门路,起步何其艰难。到火车站扛麻袋,蹬三轮车给工地拉水泥沙子,到温棚里打短工种辣椒……1998年,靠着打工挣来的几千元本钱,万立军在中卫市迎水桥镇河滩村开起了第一家农资店,每一袋化肥都是他扛上扛下。那一年,他卖了1200多吨化肥,挣了1万多元。

     

        初尝成功,万立军兴冲冲拿着钱回到一年未归的家中,父亲却将百元大钞砸到他头上……这个淳朴的老汉无法接受儿子“不走正道”。这是万立军第一次失声痛哭,至今讲起,仍不免泪眼婆娑。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卖化肥赔钱后,开始卖农药和种子;从外地引进新的番茄种子,由于技术服务没跟上,农户不会种,果实长不大,被愤怒的群众责骂,他下决心搞育苗基地;推广的新品种大大提升产量,却遇市场饱和,农户反怪品质不行影响销售,他四处奔走找市场,干起蔬菜流通……

     

        “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我一次次问自己还要继续吃农业这口饭吗?但最终坚持下来了。我想在这个行业一定要种出‘花’来。”万立军说。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担当与付出的人。十余年间,当年的农资店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去年销售额1.6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亿元。

     

        “别看现在万齐产业链很长,其实这一切都是被失败逼出来的。每一次从零开始,就逼着我往前跨一步,走着走着就成今天这样了。”他说。

     

    “做农业难,把科技用在农业上更难”

     

        走进万齐,绿树掩映中,办公楼墙面“创新改变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的大字跃入记者眼帘。采访前,万立军递来的名片上也醒目地印着这句话,他自信地说,这句话早已深深地嵌入所有万齐员工的心中。

     

        初中文化的任海军10年前跟着万立军创业,那时公司小招不到大学生,他硬着头皮参加培训班学种苗培育,现在已是行家里手。“种苗更新换代快,每年都要引进、培育新品种,但每个地方土质、气温不一样,我们必须不断试种积累经验,才能降低农户风险。”

     

        如今,在万立军200多人的团队中,有18名科技特派员,还引进了两名食品学博士。企业拥有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40多个。

     

        在以绿色为基调的万齐,一座十几米高的白塔十分显眼。每次有人来参观考察,万立军都会把人领到塔前转转。“这可是我的大功臣,别看它简单,好使得很,水稻放里面再不用担心发霉了。”

     

        原来,2009年,万立军开始涉足大米加工,自家3000亩水稻不够,必须向农户收购。由于缺乏经验,又被同行故意哄抬收购价,到他手里的水稻卖价高、质量差,最后还因储存不当发霉了。

     

        “那年他亏了好几百万元,心里不甘啊。那段时间我就开始琢磨,如果储存水稻的罐子里能通风,水稻还会发霉吗?”多少次试验都失败了,他打破常规,在储存器上增加通风设备,最终有了这个集合烘干、储存功能于一体的塔。

     

        万立军同时引进高科技产品“水分测量仪”,收购水稻不再靠肉眼、经验,而是让机器明明白白地测量。

     

        有科技做后盾,2010年万齐的大米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当年销售额就达4000万元。如今,粮食储存烘干一体塔已广泛推广到宁夏各地的大米加工厂。

     

        记者在万齐还发现了一款特殊产品——马铃薯营养复合大米。这两年万立军一直思考怎样提高大米附加值,为此专门组建研发团队,推出了胡萝卜、红枣、枸杞等与大米结合的复合大米。今年初,顺应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发团队推出了马铃薯营养复合大米,仅此一个产品就包含4项专利。

     

        “做农业难,把科技用在农业上更难。前期我吃了不懂科技的亏,引进新品种时不加以实验培育就推广给农户,结果‘水土不服’给他们造成损失,我也连带赔付。但后期我也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比如一个新品种辣椒可以将产量从亩产6000斤提高到20000斤。这些事例告诉我必须想方设法让科技为农业服务,只有这样,农业的天地才会更加宽广。”万立军说。

     

    “让我们的农产品成为绿色安全的代名词”

     

        互联网时代的二维码被称为农产品“身份证”。万齐2013年引进“农产品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对自主生产枸杞、苹果、蔬菜等从种植到销售进行全程质量监督。

     

        “引进这套系统时,不少人私下说万总脑子进了水,把东西卖出去就行了,还追溯啥?摆明就是自我下套!”万齐副总经理赵永业说。

     

        万立军也承认质量追溯体系短期内必定增加成本。一方面投入的监控设施、远程管控、传感器等价格昂贵,目前仅覆盖十分之一种植基地就已投入800多万元;另一方面这套系统对质量要求高,很多农产品因为不达标根本进不到市场。

     

        “这件事要不要做,我也有过矛盾,但去国外和南方发达省区考察后,我坚信这是发展趋势,既然迟早要做,不如早做。”万立军说。

     

        认识是一回事,能否较真儿又是另外一回事。去年,万立军就较了一回真。100多吨菜花被自检出农残有机磷超标,他要求销毁了这批菜花,损失70多万元。“当时,有员工劝我悄悄卖掉,但我坚决不同意。我们推行质量追溯体系就是为了种出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如果一开始就将就,以后怎么取信于消费者?”

     

        带着二维码的万齐农产品正逐渐得到市场认可。蔬菜进入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SOD苹果也进入“北上广”等地的高端商场超市。

     

        今年这套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将扩大到4000亩,万立军计划用3到4年时间给所有万齐农产品贴上“身份证”。“要让我们的农产品成为绿色安全的代名词。”万立军说。

     

        (据新华社银川6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 陈晓虎 艾福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