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特刊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4日 星期四

    创业故事①

    “90后”高职生:智能垃圾桶摆到天安门广场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4日 16版)

        5月8日,23岁的云曙先准备去趟天安门广场。不是参观游览,是以生产方身份,去检查产品性能。

     

        几个月前,这个“90后”小伙把自己公司研发的智能垃圾桶,直接卖到了天安门广场。他的头衔,也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毕业生,转变成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科技公司CEO。

     

        “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理念也不断传播,可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没有及时清理、味道刺鼻的垃圾桶。”2013年创办公司起,云曙先就把首个产品精准定为“做一款聪明的垃圾桶”:采用太阳能电池板,配有自动感应门,手靠近时就会自动打开;能感应“肚里”的垃圾有没有堆满,并及时“汇报”传到环卫工手机上;还会自动喷出消毒物,去除异味——承载着时下最流行的环保理念和物联网技术,创业刚一年多的他甚至吸引了好几位教授、博士给他“打工”。

     

        这并不是他的第一个奇思妙想。“从小脑子里就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当时只能反复做题、背书,根本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云曙先说,直到上了高职,才觉得创新创业并不遥远,“到了工厂、车间,我才发现,创新创业不能脱离生活,只要能发明和革新一些实用的生产、生活技术,就能变为生产力。从这个角度讲,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一线产业连接最紧密、动手能力强、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反而具有比本科生更强的优势。”

     

        冲破高职生自卑的“看客”心态,唤醒他们成为“创客”的激情——在以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双手万能”为旨归的南工院,创新创业文化蔚然成风:为使学生拥有自信心,学校加强“实战演练”,50多个创新创业社团都得到精准指导,各级创新创业比赛直接纳入培养计划。学院还开设了“精英人才学校”,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常规建制,以培育典型的做法带动整个创新创业文化发展。

     

        “我的团队17个人,一大半来自南工院,平均年龄只有25岁。”云曙先相信,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职校学生会大有作为。

     

        如果给这些小伙伴们提些意见,这位年轻的“云总”又会说些什么?

     

        “不务虚、不盲目。”云曙先始终信奉“需求是发明之母”,“只有从实际出发,做好市场调研和规划,脚踏实地,才有可能成功。”

     

    观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和一线产业连接最紧密的职业院校要精准发力。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高职生在理论、原创型创新上不占优势,但在应用型研究上优势明显。要和本科生定位研发、中职生定位产业工人区分,注重技术革新、管理流程再造、产品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创新,高职生要做不可替代的“现场工程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爱武

     

        (本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