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8日 星期五

    艺林拾遗

    身贫艺高侯宝林

    作者:方继孝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8日 16版)
    郭红松/绘
    侯宝林“沙书”书法:“一带(代)山河,少年努力”。(作者提供)

        侯宝林(一九一七—一九九三年),满族,出生于天津。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一九四○年起,与郭启儒搭档,合演对口相声。侯宝林是极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著有《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被誉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

     

    三年出师领风骚

     

        侯宝林先生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总共念过三年小学。12岁那年,为了吃饱肚子,侯宝林先生只好辍学拜师学艺。他先是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

     

        侯宝林先生的名字是朱先生起的。朱先生共收过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五个徒弟。其中大徒弟王凤山与李宝麟、侯宝林哥仨曾被当时曲坛誉为“麒麟山”三兄弟。继王凤山之后,朱阔泉又收了三个徒弟,他给这三个徒弟起的名字,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恰好是“麒麟童”,第一位姓李,起名“李宝麒”;接着收了“小酉儿”为徒,起名“侯宝麟”;后又收了姓王的徒弟,起名“王宝童”。据说朱先生这样做,与他曾受到京剧名家“麒麟童”周信芳的羞辱有关。后来,侯宝林为了消除这场误会,便将“麟”改为“林”了。朱阔泉的关门弟子马志明,是马三立之子。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与侯宝林在相声界并驾齐驱,大都认为他们是同辈儿,实则不然。马三立师承八德之一的周德山,而侯宝林是八德之一的焦德海的徒孙(侯宝林恩师朱阔泉乃焦德海先生之徒),与马三立之子马志明同门,因此侯宝林应称马三立为师叔。

     

        侯宝林先生天资聪颖,第三个年头出师,便独自到市井街头卖艺,并常到北京天桥附近说相声的场子,暗自学习相声。为研究相声,提高自己的知识,他还节衣缩食,买一些书看。有一年冬天,他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一本与相声表演艺术相关的《明清笑话集》,爱不释手,想买却钱不够,就脱下身上的皮袄,以抵书款,买下了那本书。原本相声就是从笑话儿发展演变成的,清初石成金写的《笑得好》第二集里,有一段笑话儿叫《夫人属牛》,大意是说:一个当官的做寿,乡民听说他是属鼠的,就一块儿凑金子给他铸了一只金鼠送去。这个县官儿一见很高兴,对乡民说:“你们知道吗,再过几天,就是我夫人的寿诞,千万记住夫人是属牛的。铸的时候,肚子里可不要空膛的。”

     

        这是一段讽刺某些当官儿的贪婪成性的笑话儿,后来有了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从情节、人物各个方面就丰富多了。很多的老艺人,包括相声祖师爷朱绍文,以致到了侯宝林先生这一辈儿,都说过根据《夫人属牛》的笑话改编的相声《属牛》。

     

        侯宝林先生机智幽默,且疾恶如仇,经常说一些嘲弄戏耍军阀权贵的相声段子。他曾经根据民间传说说了个段子,说的是韩复榘在山东当省长、督军时闹出的笑话。说是几个当兵的在操场上打篮球,韩复榘看一群人来回跑争一个球,不解,于是高声喊起来:“停、停、停。这是干啥?10个人抢一破皮球(老式篮球是由16块牛皮拼合而成),一人发一个不就得了!”听众都因韩复榘的无知笑弯了腰。

     

    一手娟字众人求

     

        侯宝林先生文化不高,但他的字却写得清秀漂亮。侯先生没有刻意练过字,识字、认字、写字都与他从事的相声艺术有关。旧社会撂摊儿的相声演员为吸引听众,在表演之前有个前奏节目,就是写“沙字”。据说侯宝林每次摆“地摊”演出前,左手拎个小布袋,右手的拇指食指从布袋里撮一些老粉藏在掌心,然后缓缓地在泥土上组字。好奇的人围过来,看他耍什么把戏,于是愈围愈多。传说这门绝技起源于相声行内公认的祖师爷朱绍文。

     

        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他的这个艺名,来自他在自家大门上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励精矢志朱紫著身”,横批是“舌治心耕”。朱绍文在“撂地”时,常携小袋白沙,先用白沙画一大圆圈,然后单膝点地,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捏白沙撒字,且边撒边唱。他撒的字有单个儿的,有三五个字连在一起的,还有对联、诗词等,有时也撒出一丈二长的“福”“寿”“虎”等双钩大字。偶尔在大字之下再撒小字,像“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赵钱孙李”“宇宙洪荒”等。他经常撒的一副对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书翰林书。”这副对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正着念,倒着念,字音相同,颇有趣味。

     

        侯宝林先生不仅完美地继承了“沙书”艺术,还把“沙书”的技法运用到书法上。有些人慕其名气,向他求字,他常把“沙书”练就的字,写到宣纸上。我有幸藏得朋友从侯先生那儿求来的两幅字,一幅写“奋进”二字,苍劲有力,时为“甲子”公元1984年。另一幅尺寸较小,为典型的“沙书”一笔连体字,拆开来读为:“一带(代)山河,少年努力。”落款时间是:一九八○年十一月。

     

        侯宝林先生喜欢交朋友,特别是和漫画家方成交谊颇厚。侯宝林说“漫画是无声的相声”,方成说“相声是有声的漫画”。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夸张,都逗人笑,都寓教于乐,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侯宝林先生弟子较多,著名的马季、贾冀光、丁广泉、郝爱民、师胜杰。

     

    研究相声辟蹊径

     

        侯先生不仅擅长相声表演,同时也十分注重相声理论的研究。据他考证,“相声”的历史十分悠久,至早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只是那时候这种艺术形式不叫“相声”,甚至到民国时这种艺术形式“口技”也不叫相声。侯先生生前撰文谈相声的溯源,不同于学者式的反复论证,而是以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形式来表述的。比如他讲“单口相声”和“对口相声”的起源: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秦二世的时候,要漆城。要把整个城墙用油漆漆了。那个时候没有调合漆,全是天然漆,哪有那么多啊!可是秦二世楞要把整个城墙漆一便,谁也拦不住。这时优人说话了:“您想把城墙漆起来,太好了,那多漂亮啊!他们总怕东方人来打仗,那怕什么,敌人上不来了啊,城墙滑呀。即使上来也不要紧,我们拿棍儿一捅,‘叭叽’,敌人全从城墙上掉下去,摔死了。”你们看这是不是有些像单口相声?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北齐高祖时,有个俳优叫石洞统,他是北齐高祖面前最得宠的演员。北齐高祖曾经在鲜卑当过兵,有一天北齐高祖说:“我说个谜语你们猜猜,‘卒律葛达’,你们猜猜是什么?”大家猜了半天,谁也没猜着。石洞统说:“我猜着了,煎饼。”北齐高祖非常高兴,称赞他猜得对。(我估计可能是鲜卑通说语)。北齐高祖承认石洞统猜对了,石洞统说:”我也说个谜语给大家猜成不成?”北齐高祖说:“那当然可以,你说吧!”石洞统说:“卒律葛达,猜吧!”大家猜了半天也没有猜着,于是请石洞统把谜底揭开。石洞统说:“煎饼。”有的人就笑了。北齐高祖说:“这可不对,我刚才摊煎饼,你怎么也摊煎饼啊?”石洞统回答的这句非常好:“趁着您的铛热,我也摊一张。”你们看,这不就是我们今天的对口相声《摊煎饼》吗?

     

        故事中说的“优人”和“俳优”,是古代从事歌舞乐和杂戏的艺人的总称,即后世的演员。

     

        侯宝林先生被誉为相声界的“语言大师”,是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在漫长的60年艺术生涯中,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把欢笑永远地留在了人民心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