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

    穿越时空的国家名片

    ——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作者:李韵 赵昱淇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6日 10版)

        来自中国九省(区)一百五十余件(组)汉代瑰宝,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统一、开放、自信、多元的中国汉代的社会风貌——二○一四年十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塞纳河畔抹上了一笔让世人倾心的中国红。主办者还以展览为契机,与法国及欧洲观众分享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与中国情怀,加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巴黎,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汉风”。

     

        “汉风”展不过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下简称“交流中心”)举办的诸多外展中的一个。

     

        成立于1971年的交流中心迄今已承担了200余项国家重大文物交流展览任务,使中国文物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3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观众达8000余万人,真正使文物交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

     

        几十年来的思索与实践,让他们认识到,要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仅要讲“好”故事——精彩的内容,而且要“讲好”故事——灵动的表达。

     

    讲“好”故事

     

    精挑细选的内容

     

        交流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初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至今仍被传为佳话。近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展示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理念,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国宝展”“走向盛唐系列展览”“秦汉罗马文明展”“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等一系列享誉国际的大型文物展览。这些文化交流从心理上拉近了双方民众的情感交流,正所谓“一个好的文物外展能够起到外交家无法起到的作用”。

     

        西方人普遍认为是16世纪欧洲人的到来打开了中国的国际交往大门。如何让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展览,遴选出中国收藏的108件文物,包括明仁宗行书诰命、郑和铜钟、山东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等精品,和大英博物馆以及欧洲、美国、日本博物馆的藏品共同展出。这个策划历时五年的展览以“对外交流”为主线,主要聚焦于明朝初期的五十年,用一件件精美文物和其背后的故事,反映当时明王朝的宫廷生活、军事文化、人文艺术、宗教信仰和外交贸易等方面,告诉参观者:15世纪初的中国就已主动向世界敞开了胸怀,明皇帝曾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中国早就打开国门,“海纳百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髓。这个展览向英国和世界人民呈现中国明王朝的璀璨历史文化,加深了英国观众对中国尤其是明代文化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讲好”故事

     

    巧妙灵动的方式

     

        日本长崎孔子庙是迄今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的惟一一座孔子庙,被当地誉为“长崎中的中国”,是当地华侨华人的精神寄托和骄傲,同时也是宣传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

     

        继首展“中国西域·丝路传奇”获得巨大成功之后,2014年,交流中心专门为长崎量身定制及策划举办了“十里红妆——中国浙东地区婚俗文物展”。十里红妆的送亲在今天浙东地区仍在传承,展览以送亲队伍欢天喜地的照片墙为背景,设计了十里红妆场景复原区,把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万工轿等比例放大,供观众进行拍照体验,甚至还特意购置了传统中式新娘、新郎装供观众试穿体验;在展厅内循环播放的纪实短片,是展览项目组专门深入浙东乡村拍摄的,它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展览所要讲述的文化与历史氛围。

     

        在以引发兴趣作为讲故事切入点的同时,运用新技术增强表述的灵动性也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方式。比如,上述“十里红妆”展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体感技术专门研发了两款互动游戏,受到不少观众的青睐。

     

        交流中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带你看中国”系统,则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观众可以在屏幕上自由地翻转、全方位地查看文物。以前只有相关专家才能看到的文物细节,通过这种虚拟状态下的“零距离”接触,成为人人都能欣赏到的艺术。目前,“文物带你看中国”系统收录的文物精品三维数字影像,时代跨度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门类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木器、三彩器、书画等八大类。系统还收录了故宫、十三陵、长城、敦煌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视频短片,并辅以中、英、法三种文字的解说。这一系统在丹麦、法国、老挝、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国家落户后,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讲好故事

     

    文明对话的助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促进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分别雄踞世界东西,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不同模式,代表着当时世界文明的最辉煌成就。2000多年来,双方遥遥相望、彼此向往。这两种同样辉煌、却完全不同的文明,因一条“丝绸之路”被联系在了一起,共同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2009至2010年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与艺术活动部共同举办,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罗马文明展”,通过来自中意70余家博物馆的489件(组)文化瑰宝,先后向中国和意大利民众展示了两大帝国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文化特质及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与挑战,需要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共同发展。展览中“和而不同”的主旨启发人们,以开放和兼容的文明观面向世界,在多元文化共存中前行,在交流融汇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进程,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中国古代曾以“牵星术”远渡重洋,2014年中国再次“牵星过洋”——“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带着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与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来自中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展品与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同台展出,通过坦方收藏但未公开展出过的宋、元时期考古出土文物,可以证明郑和下西洋之前,东非地区已经出现有中国器物,这也把中国与非洲、与坦桑尼亚的交往历史又前移了几百年。这次展览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再次联结在一起,这是中国首次在东非地区举办文物展览,也是中国与坦桑尼亚首次联合举办文物展。这种“中非合璧”的展览方式不仅开创了中国文物在非洲联合展出的先河,还使这条古老航道在21世纪的非洲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世界希望解读中国,中国需要一个舞台自我展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倚靠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讲中国“好”故事,并有技巧地“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穿越时空的国家名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路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