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闽北光泽县的乡村,最打眼的是村口成片的“风景林”。这是当地的标志,几乎每个村都有。那数抱之围、高入云天、郁郁挺拔的老树是过去留下的“风水树”;那稍小到中大的树木则是近些年栽种的“风景林”。
从“风水树”到“风景林”,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乡村人千百年来信仰回归和追求美丽梦想的重大嬗变。
光泽地处闽赣交界,据史料记载,自宋朝建县以来就有建村栽树之举,谓之“风水树”,取吉利之意。“风水树”在光泽人的心目中极为神圣,有的村过去每年还要举行春秋祭树仪式。外来人看到这村“风水树”茂盛,就会说这村兴旺;外出人回来远远看到“风水树”,心里就会感到踏实。家里要起屋、娶亲、生病,人们常会到树下插香祈愿求保佑;家景不好、年成不好,也会来树下祈求。不管什么时候,都没人敢毁坏“风水树”的一枝一叶——这与毁人祖坟没什么区别,全村人都会找你麻烦。
然而千百年来,“风水树”并非总能给村庄带来好风水。光泽地处闽北山区,地方封闭,经济不发达,长期以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只够温饱,不能富裕。“文革”破“四旧”中,许多村的“风水树”被砍下当柴烧,破坏了村容村貌。20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珍贵的“风水树”遭到砍伐盗卖,再加上没有节制地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沌积在河道抬高了河床,给光泽人带来巨大的灾难。1992年“7·4”、1993年“6·20”、1997年“6·22”三次特大洪灾,淹了近万亩良田和近万间房屋,水电路讯破坏严重,乡村经济遭受空前洗劫。人们不禁疑惑:“‘风水树’怎么没给村里带来好风水,却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
然而,明智的光泽人很快明白,“风水树”只是心中的美好向往,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走科学致富的路子,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要致富,先种树”。县里因势利导,进行乡村名贵树木登记普查、挂牌保护,并将各村风景林种植作为乡村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村里村外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人们在山上山下种树种竹种茶种果,不出几年,荒山就变成了绿洲,既减少了洪涝旱灾、保护了村庄安宁,也给村民生活增加了绿韵与情趣,更让村民有了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一批木竹加工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
如今的光泽,郁郁葱葱的树林环抱着家乡山水,人们在这里劳作、生活,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从“风水树”到“风景林”,不仅是名称和字义的改变,还是乡村人传统信仰和文化内涵的升华,更是乡村文明进步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标志——它象征着一代代乡村人的美丽梦想,让人由衷地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