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8日 星期二

    教师笔记

    “三创”“三微”提升创造力

    作者:郑若玲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8日 15版)

        近年来,我国陆续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试验,大中学衔接培养是主要形式之一。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的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科中创新班)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由科中与厦门大学于2011年5月7日联合举办,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科中创新班已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并富有特色的“三创”理念与“三微”形式,2014年首届学生顺利毕业。

        为了解科中创新班的试验成效,2013年10月,笔者主持的课题组运用张国锋编制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对科中三届创新班学生及作为对照组的同届普通班学生共计335人进行了创造力测量。数据显示,高一、高二、高三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均值依次递增,且高一至高二增幅较大,由287.16升至317.89,呈显著性差异;高二至高三增幅较小,由317.89升至321.05,差异不显著。与创新班学生情况相反,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分值随着年段的上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总分值由高一时的281.32降到高二时的276.75,再降到高三时的272.95。从同年级不同类别学生的比较来看,高一创新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创造力相差不大,到了高二和高三,二者的创造力则相差很大,均呈显著性差异。尤值一提的是,进入高三后,尽管创新班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次数减少、频率降低,但创造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准,并比高二略有上升,难能可贵,说明学生的创新潜质得到开发、创新素养得到提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见,科中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均有令人惊喜的结果。

        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体现在创造力的培养上,更体现在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各种因素、能力、品格的培养与提升上。为全方位检验创新班的成效,课题组又运用访谈法,对创新班相关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创新班推动了学生多元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使他们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信心、提升了兴趣与自主性,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强化了学习动力、促进了全面发展。从实实在在的高考业绩也可看出创新班的培养成效,2014年首届创新班学生升学的一本率为100%,比同届普通班学生57.9%的一本率高出42%。

        科中创新班之所以卓有成效,其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三创”理念、践行了“三微”形式。“三创”理念是指创知、创意、创行。其中,创知指知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课程开设上,不仅开设了国学入门、科学哲学、海洋科学等通识类和科普类课程,还有提高类的大学先修课程、数理化等五大类竞赛课程以及各式各样的比赛与讲座等;创意指意识的创新,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思维及意识品质,具体形式包括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心理学课程,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学生才艺表演、创新式班会、远足、学生辩论赛、创新义卖等一系列项目;创行指行为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具体形式包括科技创新大赛、航模、空模、机器人制作活动、各种社区服务等,同时包含一些科研实践课程,如前往厦大实验室参观、实习、进行野外考察等。这些课程、讲座、活动的师资,除了来自科中本校,还来自厦大和社会各界,甚至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精良的课程、多彩的活动、一流的师资,使学生站位高远、视野开阔。

        “三微”形式是指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其中,微课程是以某一主题知识为线索、聘请不同专家共同开设的短学时课程,如“能源研究的科普知识”、“科技创新通识教育”、“测量与实践”等,授课教师包括厦大、科中教师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微课题是学生在大学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科研学习与实验训练,重点在“导”而不在“教”,课题结束后,学员要进行成果答辩评比会,进一步总结和提升课题效果;微研究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由厦大课程与教学专家为创新班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指导他们进行独立研究。

        与“三创”理念和“三微”形式相配套的还有科中各种教育、教学及管理制度的改革尝试,如学分制、走班制、导师制、小班化教学等。这些改革打破了以往程式化教育模式的沉闷,大大激发了各方的创新热情与潜质,不仅学生的创造力、各方面素质与能力均显著提升,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家校合作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正在形成。

        然而,高中创新班的改革试验也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大中学合作现状整体上呈现高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创新人才培养师资不足等,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培养与现实高考的矛盾。尽管创新班学生将大量时间精力与聪明才智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但由于高考仍是升学录取的唯一标准,当学生升入高三、面临高考这一“最终考验”时,创新班的很多项目往往被迫停止,师生皆集中力量转向备考复习,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突破高校招考制度的原有模式,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招考办法。

        高中创新班的设立,既针砭了当下教育弊端,又着眼于未来发展蓝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试验价值。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遭遇种种挑战,但其“丰满”的理想不能也不应在“骨感”的现实面前“缴械投降”。创新人才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中学与大学齐心协力、政策与观念配合跟进、政府与社会共同借力,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才能踏上康庄大道。(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