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

    时文看板

    作者:萧玥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4日 14版)

    周大新《曲终人在》(长篇小说)

     

    载《人民文学》2015年第4期

     

        小说以一个省长的一生为主线,以“拟纪实文学”的方式展开,通过为一个死去的省长写“传记”的方式,在其亲人、朋友、同僚甚至对手的描述中,众生喧哗般再现了他从基层到省部级官员的履历,讲述官场和人性的深层逻辑,讲述为官的使命和责任、道德和操守。这部“官场小说”与一般意义上以环环相扣的故事唤起读者猎奇欲的类型化叙述不同,在叙事文本与思想高度上都回到了“文学”本身。“一部富于勇毅自信的审美气质、立体探察复杂现实、讲究叙述艺术的长篇小说。”编者如是说。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中篇小说)

     

    载《收获》2015年第2期

     

        东北某市工厂区一对儿时的伙伴,在父辈下岗、拆迁等时代大潮中分别,从此不通音讯,却因为一起刑事案件的侦破而重逢,童年的记忆泛起,掩盖多年的真相逐渐露出冰山一角。在“探案小说”的幌子下,其实是极为严肃的对于“救赎”这一终极命题的书写。同为小说家的田耳,称道此小说具有足够的“烧脑度”,有“复调性质”,时空“阔大繁复”,“文字里古典意韵与现代精神,某种程度上达到冰炭同炉,产生的张力极大”。

     

    张晓风、周芬伶等“国文课”特别策划一组(散文随笔)

     

    载《台港文学选刊》2015年第4期

     

        国文,“又称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适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台湾一直沿用“国文”的名称,国文不止是工具,更与人文素养、精神世界血脉相关。该专辑选取了张晓风、周芬伶、石晓枫、顾蕙倩、傅月庵等15位台湾作家的相关文章。在大陆对于语文课的功用以及语文课该怎么上、教材该怎么编等多有讨论争议之时,看看台湾作家对于国文课的检讨或称道、对国文教育的反省和吁求,不无借鉴参考意义。

     

    梁晓声小说两题(短篇小说)

     

    载《十月》2015年第2期

     

        即使在小说中,梁晓声亦鲜明呈现出其非虚构作品中深度关注社会、民生的意识,使得小说颇有“问题小说”的特点。《地锁》通过一座工厂家属楼住户几十年的恩怨变迁,勾勒出中国社会数十年之经济、阶层、人心巨变;《太平灯》直面反腐、地方经济建设与民心所向的辩证关系;均在平实中透露世道人心、社会图景。

     

    阿成《春雨之夜》(短篇小说)

     

    载《作家》2015年第4期

     

        作为《作家》杂志精心经营的“金短篇”栏目的用心之作,这篇不长的小说确实呈现了短篇小说的魅力。春雨之夜一次心血来潮的探访故人,侧面勾勒出一个开锁为生的底层人普通、辛酸然而踏实的一生。诸多留白,不疾不徐,小说的韵味、节奏也如同淅淅沥沥的春雨,冲淡平和,言简意浓。本期“金短篇”栏目的其余小说,如叶兆言《赤脚医生手册》、刘庆邦《婆媳》、王祥夫《午夜辞典》、张生《双梦记》等,亦都值得细读。

     

    毕飞宇《反哺——虚构人物对小说作者的逆向创造》(评论)

     

    载《钟山》2015年第2期

     

        作为毕飞宇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玉秀曾被作家“写死”,但经过痛苦地改写,终于又“重生”。这“从死到生”的过程,使小说家自问:“小说家究竟应该拥有多大的权力?作家在他所虚构的人物面前可以不可以为所欲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位年轻的乡村姑娘,她美丽、轻浮、虚荣。她叫玉秀。她是第一个向我提出质疑的虚构人物。是她,让我真正面对了人类的基本情感。”与外在的评论者相比,小说家的自我剖析,提供了另一个更为向内的观察视角,有叙事,有理论,有自我的心路历程,更流畅,也更丰富。

     

    刘涛《左小宝的城市生活》(中篇小说)

     

    载《清明》2015年第2期

     

        卷首语中说:这是一个年轻的农民在城市里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小说摹绘了当下城乡分离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在贫困中坚守着,同时也在欲望中挣扎着,但这些并没能阻止他们顽强地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坚硬的生活现实中继续着他们的欣喜与苦闷。同期王保忠的《无法摆脱》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农民在故土和城市之间彷徨无着的故事,只不过作者更倾向于在女性的内心世界里游刃,由此引发出留守妇女的两难抉择。(萧玥辑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