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

    记者连线

    万隆“没有陌生人”

    作者: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付志刚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4日 12版)
    图为在清真寺广场休闲的万隆市民。 付志刚摄

        万隆“没有陌生人” 

        诗人海子“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的诗句想必曾打动过很多人。一直以来,记者认为那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万隆会议60周年活动前夕,行走在万隆亚非大道上,记者却头一次体会到了“没有陌生人”的感受。

        走进这条几百米长的大街,到处都是前来拍照留念的人们,欢乐的气息四处荡漾。在领导人步行出发地霍夫曼酒店前,三位少女正在和百年老店合影,其中一位少女侧着身子,左脚脚尖着地,两手举在耳边作“V”字状,煞是可爱;在一组火车头雕塑前,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帅哥双手叉腰,英气十足。200多年前,荷兰殖民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开拓爪哇的第一步,小帅哥显然有胆量和先人试比高;“独立大厦”是焦点中的焦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围着这座三层的乳白色建筑不停地拍照,仿佛怎么也拍不够;“独立大厦”旁边的小广场上,临时竖立了印尼前总统苏加诺等5位已故政治家的画像。“吃水不忘挖井人。”60年前,就是在他们的倡议下,首届亚非会议才得以举行;继续前行,路边新建起了一座象征亚非团结的地球仪雕塑。阳光下,“亚洲、非洲”两个英文大字格外醒目,一时间,手托地球成了最时髦的拍照姿势。

        在万隆短暂的采访时间里,只要一有空,记者就禁不住前往亚非大道看看。最打动记者的是万隆人的微笑。行走在亚非大道上,老人在微笑,中年人在微笑,孩子在微笑;一群友人在微笑,一对情侣在微笑,一个人也在微笑。印象最深的是警察的微笑。由于安保的缘故,大街两侧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军警。但他们并不显得扎眼,而是成为了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记者亲眼看见,几个印尼少女主动要求和执勤的帅哥们合影,几个大小伙子红着脸排成一排,腼腆地接受了这无法拒绝的邀请。你甚至会感觉到,每一个人都在对你微笑。不小心进入了别人的镜头,没关系。“你来自中国?能和你照张相吗?”执勤的军人也主动走过来,“我叫杨帅,正在学习汉语,欢迎你到万隆来……”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也去过印尼其他城市,但只有在万隆亚非大道,记者头一次真正体会到,这里“没有陌生人”。

        在万隆短暂的采访时间里,最让记者感动的是万隆人民对纪念活动自发的参与感。下午时分,几个印尼少女走在放学的路上,每人手里拿着一个木制物品,记者禁不住好奇询问才知,原来这是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她们每天都在为两万人集体演奏做准备;华灯初上,几位公司白领结伴来到亚非大街,为了在纪念活动前感受一下这里的节日氛围,她们甚至还没来得及换下身上的工作套装;已近午夜,在亚非大道及周边区域,有的人正在修补街边一块破损的瓷砖,有的人正在往路灯杆上悬挂标语,万隆市民们正在不分昼夜地为24日的盛会做最后的冲刺。

        在万隆短暂的采访时间里,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清真寺广场前的那一幕场景。在亚非大道路旁,矗立着一座气势磅礴的圆穹形金色大清真寺。清真寺前有一座铺满人造绿地的广场,它和一座普通足球场无异,只是必须脱掉鞋子才能进入。偌大的广场上,到处都是疯跑玩耍的孩子,享受休憩时光的人们,一派安静祥和的气氛。静静地坐在广场上,望着头顶的蓝天,脚下的绿地,近处的清真寺和不远处的“独立大厦”,记者不禁感慨: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老幼,不分贫富,人们和平共处,共享快乐时光。这不正是“万隆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本报万隆4月23日电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付志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