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星期日

    镜头

    为了有品质的生活

    ——博鳌亚洲论坛关注雾霾治理和食品安全

    作者:本报记者 李盛明 王晓樱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04版)
    博鳌亚洲论坛食品安全分论坛上,嘉宾展开了深入讨论。CFP

        科学和技术怎么服务于当下,为百姓释疑,成为眼下一个关注的焦点。为此,博鳌亚洲论坛专程请中外专家进行了两场分论坛,主题就是“雾霾与健康”和“食品安全·国际共治”。

     

    科技挥散雾霾

     

        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在“霾临城下”的天气里,显得特别接地气。在与中国国际能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国迪讨论时,分论坛主持人杨澜直言不讳地问道:“我们目前在广泛使用的油品有质量上的问题吗?没解决,是时间上的问题,还是意愿上的问题?”在吴国迪没有直接回答的情况下,杨澜又问了一遍:“目前广泛推开是时间问题还是意愿问题?”吴国迪回复很明确,两个因素都有。

     

        有问题?找原因。麻烦很多?一个一个解决。人们不禁在想,科技能帮我们改善雾霾问题吗?洛基山研究所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阿默里·洛凡斯(Amory LOVINS)说,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减少空气污染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减少使用化石能源。

     

        洛凡斯的观点很简单,升级换代,不如技术革命。加强新能源的科技研发投入,才能治本。研究发现,使用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可以减少90%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少排放,降低成本。如果将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提高到50%,到205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可以达到现在的七倍,但是所使用的能源量只比今天多一点。所以能源结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减少燃煤,同时提高成本效益。他期待,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中国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仅是参考欧美国家的经验。

     

    食以安为先

     

        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再重要不过了。吃得香,更要吃得安全,才叫有品质的生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也套用中国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并补充说“食以安为先”。他直言,中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口的食品数额在不断增长。首先,境外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隐患不断增加,使得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加强。其次,全球食品的供应链也在不断变得复杂,多元的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最后,由于经济成本的压力,许多食品供应链便偷工减料。

     

        现在,跨国企业都在宣传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这其实侧面说明了,企业一直以来,都有只顾利润的现象存在。达能集团董事长弗兰克·里布(Franck Riboud)明确说,现在各国销售流动十分迅速,产品很多时候意味着的是一种世界性的责任。所谓的食品安全源头,不仅仅在于企业,更在于企业中的人。然而事实是,管人最难。

     

        玛氏集团董事长维克托里娅·玛氏(Victoria Mars)认为,现代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通过科学来解决,要通过对有害物质的研究,发现食品安全行业中的问题是什么,为何产生,如何避免。特别应该做到的是知识共享。

     

        嘉吉公司董事会副主席Paul Conway说,产品的可追溯性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特别是在出错的时候。但是,它并不是解决方案。只有严谨的程序、流程和机制,才能够确保供应商做正确的事情。

     

        (本报博鳌3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李盛明 王晓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