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画作无论是在美术馆、画廊还是艺术博览会上,通常被逐一悬于墙上,这样的观看方式适应了美术馆的“公共性”需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展览空间的不断增大,画家的创作也为了展出效果而越画越大,甚至有了大而无物的趋向。这恰恰丧失了中国艺术中“小中见大”“咫尺乾坤”的意境,更因单纯追求恢宏的气势,而少了中国艺术的内敛含蓄与笔端的精妙韵味。
“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共展出北京画院在职画家创作的小幅中国画作品130余幅。小幅作品多为性灵之作,重意、重趣,值得品味。小幅作品并非由大画缩小而来。在表现形式上,小幅作品首先要笔精墨妙,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小中见大,小中见真。观众可以在静静的近距离观赏中,寻觅到中国艺术里的笔精墨妙与胸中意蕴。
中国绘画绵延千余载,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方法,而且也建构了自身特殊的观看方式。如手卷、册页不仅是一种装裱形式,更符合中国文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那些尺度不大且便于携带的作品,欣赏时由画家或作品的主人亲手打开,与三五观者分享,在舒卷时、开合间,体味天地气象。这种形式虽然相对私人化,但逐步与文人画创作融为一体,进而甚至超出了绘画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