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文化时空

    “新”房子缘何摘取桂冠

    作者:张卓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4日 11版)
    图为“里特维德之家”。 张卓摄

        元旦过后,受乌德勒支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我到荷兰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交流访问,对荷兰的文化和人民有了一定的了解。

        刚一安顿下来,哲学系的保罗教授就邀我参观了“里特维德之家”,这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来,我尝试融合中西艺术理念,探索实践中国四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以及两千年的《诗经》音乐文化,因而对于保罗的安排颇感欣喜。这是一座灰白的二层小楼,没有拥挤的游客、高耸的护栏和显眼的标志,只有几根交错的红、黄、蓝直线立杆与灰白色的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眼前这座不起眼的小楼真与中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罗看穿了我的疑惑,一边带我进入小楼参观,一边给我解说“里特维德之家”的重要性。小楼始建于1924年,是建筑设计师Rietveld的代表作,全面展示了荷兰“风格派”运动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风格和元素像教科书一样全面渗透到众多现代建筑设计之中。Rietveld说:“建筑和设计应该帮助人们感受空间”。

        “里特维德之家”保护得很好,很难想象这是90年前的建筑,看起来就像两三年前修的。保罗说:“它当初是民居,主人去世后,小楼由里特维德公司负责管理,成立了专门的里特维德基金以保护小楼,并制定了专门的《里特维德保护和管理计划》。1988年,‘里特维德之家’由于其独特的设计艺术理念,被列为国家遗产,乌德勒支市政府接管了小楼的保护,将其变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现在,它直接归属乌德勒支中心博物馆统一管理,严格执行《里特维德保护和管理计划》的要求。比如,小楼只能在有管理员监督的情况下最多同时接待12名游客,这意味着每年不超过12000名参观者。再比如,严格保持房间、家具的原貌,每5年严格按照原本的色彩设计刷新。”

        一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大型的、年代久远的,甚至濒临毁灭需要挽救的。可是,2000年“里特维德之家”仍旧因为其标志性的设计理念作为20世纪的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它也留给我们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认识这点很重要。”保罗这样的解释给了我对“文化遗产”全新的理解。古人的智慧创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遗产,我们学习前人留下的优秀传统,继承的同时又融入了对现实环境的理解。发展变化当中也许形变了,质没变;或者内容发展了,形式却留了下来。实际上,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就是文化和艺术的共同体,今天的创造就是明日的文化遗产。也许,只有以这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件作品,艺术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都在亲近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荷兰人对文化的传承不是刻意所为,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创造的应该是将来有价值的遗产。

        (作者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