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李胜素委员:复排传统剧应获更大支持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1日 02版)

        “20世纪90年代,台湾很多老兵还在。我们每次去,都要演《四郎探母》。我们在上面演,就会看见下面的老人泪水涟涟。这里面有乡情和亲情,因为他们的根在大陆,故土难舍,故人难忘。”已经连续19年赴台演出的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李胜素委员告诉记者,以《四郎探母》为代表的传统京剧剧目在台湾也很有市场,“这里面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有难以割舍的情感积淀”。

        但是,复排传统剧目却存在很多困难。“每年,国家京剧院在制作新创剧目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复排传统剧目。但是有些失传很多年的老戏,恢复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李胜素眉头微蹙。

        “比如前几年复排的《太真外传》,是梅兰芳先生早年的戏,姜凤山老师把它从四个晚上的连台本戏改成一个晚上的戏。剧本、唱腔需要改,舞美、服装因年代久远、演员变化也需要重新制作。而且,演员需要一对一地邀请老艺术家、导演重新组织教学。这种复排的工作量与制作、排练成本,往往与创排新剧目相差无几。”

        由于国家经费对复排的支持力度远不如新创,使得传统剧目的传承面临困境。李胜素拿出提案,一边指给记者看一边说:“以国家京剧院剧目建设为例。2014年大型原创剧目200万元、复排剧目30万元的创排、复排经费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创排需要。2015年,虽然对京剧剧目建设的支持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新创剧目创排经费300万元,修改提高剧目100万元。但增长后的经费在市场的实际操作层面上依然捉襟见肘,远远不能保障优秀京剧剧目的创排、复排和制作。”

        “让优秀剧目传承下去,才能保持京剧的持续魅力。恢复逐渐被人淡忘的优秀京剧传统剧目,不仅需要演员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李胜素说。

        (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