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

    筑梦行动

    清华女孩许明打破垃圾“一桶天下”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6日 11版)
    正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许明。叶乐峰摄

        冬日阳光透过婀娜的树梢洒在静谧的清华园,给校园披上一层金色。记者走进清华大学南区23号宿舍楼,只见门口桌子上摆着一个透明塑料箱,里面装满了大小不一的废电池。楼梯旁有一个小书架,整整齐齐地摆着大家不要的书本。书架旁边还有一个叠满衣服的大号纸盒。在水房,两个大垃圾桶格外引人注意,红色圆垃圾桶外面贴着厨余垃圾的标识,蓝色方型垃圾桶外则贴着“纸类”两个大字。一条棕色的环保袋悬挂在两个垃圾桶上面的墙上。袋子是用来放塑料制品的。

        改变校园垃圾“一桶天下”的局面,开展垃圾分类,这一切源自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2级硕士生许明的努力。

        “我们的提案获得了校长表扬。”许明扎着马尾辫、戴着眼镜,爽朗的笑声透露自信乐观。打动校长的是眼前这本《关于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建设绿色校园》的提案,提案里有国内高校的现状调研,也有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对比,还有校内师生的访谈以及前期工作的总结和今后改进建议,30多页,数据翔实、案例鲜活。

        为什么要倡导垃圾分类?“看到保洁员阿姨要把一桶桶垃圾重新分类,实在太辛苦了。我们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做呢?”许明做事雷厉风行,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写论文和找工作时间,“没时间了,再不做就毕业了!”

        2014年5月,她开始行动。清华大学有36个院系,60多栋宿舍楼,她从身边开始做起——南区23号男生楼和37号女生楼。她一份一份地发调研问卷,结果显示,90%的参与者表示支持并愿意参与。

        接下来的整整一个暑假,别人都在忙着准备论文或考试,而许明却来回奔波于两栋宿舍楼之间。她自掏腰包购买了32个垃圾桶和许许多多的环保袋,并设计了纸类、塑料、电池、衣物、书籍、厨余等六大类的分类标识。记者注意到,一个垃圾桶上贴着这样一幅画:一个完整的纸盒,之后出现的一只脚把纸盒踩扁。“这提醒同学们在投放纸盒前记得把它压扁,垃圾桶空间有限嘛。”许明心思缜密。

        “最好的活动就是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来,并能从中获得好处。”2014年9月初,新生入学,许明的“垃圾分类有礼”活动也同时展开。同学每分类一次垃圾,在门口登记,就能领取一份小礼品,每周末有机会抽取一份大奖。研究生群体科研忙,一般活动没人参与,为了把这个活动办好,她在“礼物”上没少花心思:“抽纸、肥皂、洗衣粉、衣架、牙膏,这些小礼品都很受同学们喜欢,我在网上统一购买也不贵。”

        整整一个月,两栋楼共有700多人次参与,大大超出了住宿的人数。为了统计垃圾分类率,每天早上7点前和晚上11点后,许明和伙伴们都会拿着电子秤挨个点儿地称当天所有的分类垃圾,得出分类垃圾总量,然后和保洁员合作统计一天的垃圾总量,最后得出一个分类垃圾率。数据显示,分类率逐渐在上升。“23号楼门口原本只有一个书架,后来多出来了一个,不知道是哪个同学主动捐赠的。”

        其间,很多人加入了许明的事业,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来自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

        “特别感谢团队的伙伴,活动同时也离不开法学院研会和校研会的支持。”记者问,校长表扬了提案,垃圾分类有望在全校全面铺开,是不是特别开心?她的回答令人深思——她并不太希望活动开展太快,因为很多工作还没到位,“垃圾分类缺的不仅仅是钱和物,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