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自然集》的自然美学

    作者:刘波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2日   13 版)

        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这与他的写作趋于自然性不无关系。他最近出版的诗集就以《自然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命名。在我惯常的认知里,自然总是与山川、河流、乡野相联,而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古典的自然渐行渐远,似已让位于城乡二元对立中的都市生活。但是经过这三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领略了某种钢筋水泥的冷漠和忙乱喧哗的浮躁,而对乡土的怀旧,对恬静的向往,再次成为城市人关注的焦点。

        在急欲摆脱乡村落后与不便的同时,又渴望逃离都市,以求在喧嚣中获得一片安宁的空间,让很多城市人纠结不已。李少君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写出多数城市人所遭遇的困惑和疑难,虽然他是以诗歌的方式,没有多强的现实针对性,然而,这源于现实的无解和两难,更适合于分行文字的表达,绵密的诗意得以在精炼的字词中获得某种程度的释放。

        李少君的自然性,不仅在于外在的自然,更源于内心的自然,这种对宁静和古典的渴慕,才是支撑他写自然之诗的内在保证。自然写作的动力源,是一种环保心态,带着公共责任意识,而当诉诸诗人的内心时,又是个人的真切感怀和生存智慧。自然是他的主体,更是他内心生活的参照。《山中一夜》最能代表李少君诗歌的自然性:“恍惚间小兽来敲过我的门/也可能只是窗口窥探//我眼睛盯着电视,耳里却只闻秋深草虫鸣/当然,更重要的是开着窗/贪婪地呼吸着山间的空气//在山中,万物都会散发自己的气息/万草万木,万泉万水/它们的气息会进入我的肺中/替我清新在都市里蓄积的污浊之气//夜间,缱绻中风声大雨声更大/凌晨醒来时,在枕上倾听的林间溪声/似乎比昨晚更加响亮。”这山中小住的一夜,让诗人感受到了久违的清新之气,在自然的馈赠下,他解放了自己,也真正由此感触和领受到自然的内在意蕴。

        对自然性的遵循,符合诗人的心性,他愿意恪守一片宁静的空间,为灵魂找到春风化雨般的细节抚慰,也给人生赋予一种温暖的维度。就像他在诗中所言:“我有一种特别的能力/总是能寻到一处安静的角落/就如动物总是能寻回自己的巢穴/将身体蜷缩起来……”这是诗人的自信:自然的价值在于亲历和感受,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久了,适当的返璞归真,吸收自然天地之气,会驱散更多焦虑、压抑和不安全感,这或许也是诗人一直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

        李少君笔下的自然美学看似简洁、轻逸,其实也是他重塑自我的一种方式,其酝酿和发酵的过程,也是有重量和质感的。他在诗的直觉上已经定位于自然本身,因此,他的信仰更是趋于自然之境。在自然中洗礼,是清洁自己的最好方式。诗人总是在寻找幽静之处,这构成了他笔端诗意生成的契机,所有的感念是由外向内,直抵诗的精神核心。

        李少君的诗总体上趋于平静,虽然有时也隐含着内部的跌宕起伏,但文字间的气息舒缓、真诚,富有人文情怀。“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一阵春风,它催发花香/催促鸟啼,它使万物开怀,/让爱情发光”。这种自我认知,更像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共鸣,春风的美好,是理想留驻记忆的一段佳话,它开启了人生在沉重与悲剧之外的另一扇门。李少君诗歌的自然美学,就是点滴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氛围、气质和格调。我在他的实践里,看到了生活、写作和自然相互交融的灵动温润之美,也洞察到了其诗意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