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巴金“回”成都

    作者:李致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1日   11 版)
    1949年,巴金与夫人萧珊、女儿小林在上海寓所。
    2014年春,成都市文化局在巴金故居原址立碑,作者在碑旁留影。

        作家巴金1904年生于成都。他在成都接受了五四启蒙运动的新思想,积极参加反封建的学生运动,并在东马棚街外国语专科学校学英语。为了追求真理,1923年,19岁的巴金与三哥李尧林一起去南京读书,后只身去法国和日本留学。

        1941年和1942年,离开家乡18年的巴金两次回成都探亲。当时,原来的大家庭已经崩溃,他住我们小家,在蓥华寺街。我时年十一二岁,读小学,不懂事,连巴老带我们一起到相馆照相都毫无印象,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第一次看见这张照片。只记得他给我写了四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这四句虽是给我写的,但对所有儿童都很适用,现在的东城根街小学把它作为校训。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巴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回成都考察。当时我在重庆工作,没见到他。只知道他在省文联与作家见面并讲话,还到正通顺街去看了故居,在他早年的卧室前照了相。

        1960年至1961年,巴老回成都写作,住学道街。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就是这时定稿的。这次住了四个月,看了30多场川剧。当时正是大跃进造成的困难时期。我生病,他从学道街走到祠堂街我的宿舍来看我,以自身的体验帮助我正确对待疾病。由于缺汽油,没有公共汽车,他来回都步行。

        巴老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热爱,必然反映在对家乡的热爱。由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由于高龄,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了。”他很喜欢一首名叫《那就是我》的歌,他说:“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动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

        1987年,83岁的巴老,在阔别家乡26载以后回成都。他多次讲:“我一直想闻闻家乡的泥土味。我仍要汲取家乡的阳光、雨露,跟家乡的禾苗、树木一起成长。同家乡在一起,同祖国和人民在一起,心中燃烧的火永远不会熄灭。”这次回来活动较多,特别是与张秀熟、沙汀、艾芜、马识途一起参观访问,形成了“五老聚会”的佳话。回上海后,巴老来信给我说:“我已回到上海。正点到达。眼前全是上海的景物,仿佛做了一个美好的梦。17天过得这么快!我说返川为了还债,可是旧债未还清,我又欠上了新债。多少人、多少事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这个我也得活下去,为了这个我也得写下去。”“短短17天,像投了一个石子在池水里,石子沉在水底,水又平静了。但是我的心并不平静。”

        这以后,巴老除去杭州休养处,再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他没有忘记要“争取回成都”的承诺,多次向我表示:“我现在什么地方都不想去了,只想再回一次成都!”可惜疾病缠身,巴老的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举办《巴金·成都》图片展和有关活动,帮助巴老实现了他再一次回家乡的愿望。这次活动有助于青年朋友近距离接近巴老。巴老坚持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创作和翻译1200多万字,被誉为“20世纪的良知”。巴老的作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青年朋友,除参加这次活外,再读读巴老的书,特别是小说《家》和散文《随想录》,从中获取希望和力量。

        (附记:今年11月25日为巴金诞辰110周年,作者为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巴金的侄儿,此文写于2011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