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划时代研究成果”成丑闻

    小保方“STAP细胞”论文确系造假

    作者:本报记者 谢宗睿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1日   08 版)
    小保方
    笹井
    图为小保方、笹井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谢宗睿摄

        从12月18日的晚报开始,有关“STAP细胞”的新闻报道再次垄断了几乎所有日本媒体的头版头条。“STAP细胞”这一极为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在今年至少第四次“上头条”了。

        在年初的1月30日,一篇有关“STAP细胞”的学术论文被刊登在全球自然科学领域的顶级权威刊物《自然》杂志上。作为一种“全新的万能细胞”,该论文所论述的“STAP细胞”被认为是“彻底颠覆人类迄今生物学常识”的“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它带给全世界生物学界和医学界的影响和震撼,可谓“石破天惊”。一时间,该论文主要作者、时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现改组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多细胞系统形成研究中心”)学术项目带头人的小保方晴子成了世界瞩目的学术明星。甚至有不少专业人士断言,对于时年30岁的小保方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是早晚的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似乎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学术传奇故事,在此后却完全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剧情发展。就在该论文发表两周之后,就有专家指出,论文中的图像不自然,疑似经过人为加工。同时,一些国外同行用论文介绍的方法重复实验,却无法再现结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随即对小保方等人的研究过程展开调查。于是在4月1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小保方等发表的“STAP细胞”论文的最终调查报告,认为该论文中存在着捏造和篡改图片的违规行为。

        到了8月5日,这桩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术公案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小保方的导师、时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笹井芳树,因与“STAP细胞”论文关系密切,并曾经指导过小保方的论文写作和研究设计,为了在“STAP细胞”问题上承担责任,而选择自缢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52岁,由此也引发了日本学界和舆论的唏嘘和反思。

        12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东京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在验证“STAP细胞”是否存在的实验中,小保方未能制作出该细胞,相关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小保方此前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被撤回,所有科研成果前功尽弃。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同时表示,小保方21日提出的辞职申请已获同意。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小保方于7月至11月底,在监控摄像头和第三方人士的见证下,亲自进行了“STAP细胞”的制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保方不仅使用了论文中提到的实验方法,还借助了另一种名为“三磷酸腺苷(ATP)”的酸性物质试图制作出“STAP细胞”。但是,在近50次的实验中,虽然偶尔也出现了像“STAP细胞”发出绿光的细胞,但通过详细调查,发现其并不具备万能性。该报道称,小保方本人并未出席19日的新闻发布会,但表示“对结果感到困惑。痛感自身责任,不知该如何道歉”。

        19日,本报记者应日本“关西地域振兴财团”之邀,与多位外国记者一同前往位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多细胞系统形成研究中心,对小保方晴子此前和笹井芳树生前工作过的实验室进行了实地采访。

        尽管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19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已经明确表示,“‘STAP细胞’确实不存在”,但面对有关“STAP细胞”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仍以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态度回答道:“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必须承认在小保方论文所提出的实验环境、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下,无法得到所谓的‘STAP细胞’。但是,具有和‘STAP细胞’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细胞到底是否存在,又能否在其他条件和环境下,通过其他方法获得这样的细胞,这些问题目前仍是未解之谜,因此尚不能妄下断言。”

        (本报东京12月20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谢宗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