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他们为何应被大家铭记

    ——走进云南丽江建福机床集团公司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1日   05 版)

        瓦蓝瓦蓝的天空,灿烂温暖的阳光,清澈见底的溪水,四处可见的鲜花绿树,灰褐色的大研古镇,近在眼前的玉龙雪山,就这样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12月4日下午,正值云南省“丽江第十个世界遗产日”,记者穿过熙熙攘攘的丽江古城,来到了曾经为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作了突出贡献的丽江建福机床集团公司。

        看不见高大的黑烟囱,听不到轰鸣的机器噪音,这是一个与以往大不同的机床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纳西汉子和忠热情地带领记者一行参观安静而整洁的厂区,边走边向我们介绍。

        好多外地人一般只知道丽江是旅游休闲胜地,甚至连本地的年轻人也很少了解,也不知道这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一个丽江机床厂,而这就是如今的丽江建福机床集团公司的前身。

        丽江机床厂始建于1954年,厂址就位于丽江大研古镇南门街,原为国有制,占地90多亩,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然而,在今天看来,丽江机床厂最应让人铭记的是他们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所作出的贡献。

        1997年12月,大研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任厂长的和忠当即敏锐地意识到,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会很快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力度肯定会不断加大。而当时的丽江机床厂不仅有成天发出轰鸣噪音的铸造车间,还有4个高耸、冒黑烟的烟囱,这些都对古城构成了重大污染。于是以他为首的厂领导班子,主动向当时的丽江地委行署领导提出“搬迁厂子”的设想,得到了上级大力支持,于是决定将工厂整体向古城外搬迁。

        偌大复杂的工厂和80户职工宿舍的搬迁,可不是件一蹴而就的易事。

        “当年仅因为停产搬迁,许多职工放假待岗,工厂就直接亏损600多万元。”和忠告诉记者。

        经过反复耐心做工厂职工思想工作,克服选址、征地、建厂、职工住房兴建等多方困难,2002年上半年完成了丽江机床厂的全部异地搬迁和恢复重建工作,为保护丽江古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伴随改革大潮,2003年8月16日,丽江机床厂正式挂牌成立丽江机床有限公司;2013年6月19日,又改制为民营企业,组建了云南丽江建福机床集团公司。

        说来也许难以置信,这家地处滇西北深山、历史悠久的小小机床企业先后成功开发出7个数控立、卧式精镗床系列产品、立式珩磨机系列产品和20多个专用机床产品,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连杆、汽缸等零件精密孔加工业,是活塞、连杆、汽缸、轴瓦、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加工的理想设备,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赢得了诸多用户的赞誉和信赖。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产品还远销中东、南美、北非、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改制11年来,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长期“单腿蹦”的模式,实行“多种经营,多管齐下”的发展战略,涉足酒店、房地产等多个范围的经营投资,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和忠董事长如今谈起当年的往事已经显得十分淡定,但看得出来,他对当时为保护古城而搬迁工厂的抉择是感到自豪的。对当下全国机床行业面临整体下滑、效益下降的困境,他倒是十分忧虑,希望国家能重视并努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制造的整体水平。

        他殷切期望,能把这个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的“金字塔底座”的底座打牢、打好,追赶德国等世界机床先进水平,逐步减少对国外机床的进口,也更希望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好古城这一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