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美与我们的现实世界

    作者:张世英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7日   05 版)

        在我的印象中,用神圣性来形容美,起源于西方。今天,市场经济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变得更艺术化,但这个艺术化,是不是衣服更漂亮,打扮更美就是艺术化?提美的神圣性,说不定有人说,这有点脱离实际吧?正因为如此,谈美的神圣性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美是有低层次和高层次之分的。所谓低层次,就是声色之美;而高层次,就是心灵之美。心灵之美就体现了美的神圣性。现实中,一些五颜六色的声色之美的背后,所缺乏的就是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的支撑。

        我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就从西方的柏拉图说起,柏拉图提出了感官的审美概念,即视觉和听觉,这是美的神圣性的思想起源。因为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没有实用性,即没有功利性。柏拉图在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的区分里面,包含了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美的东西没有什么功用性,不能满足人的功利追求。但是柏拉图并没有把对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的区分做更深远的推论,他讲的美,还是跟实用性联系在一起,他跟苏格拉底都认为美不美的标准,要看它有没有用,美还是跟实用联系了起来。苏格拉底就讲过,有用的才美,没用的谈不上什么美。到了公元3世纪,哲学家普罗提诺不完全同意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美的东西,艺术的东西,是最高神圣的东西的体现,这就把美的价值提高了。他认为,美具有神性。虽然他的观点带有美的神圣性意味,但还没有真正达到“美感神圣性”的思想层面。发展到后来,西方哲学家认为,美是超越实物的存在,托马斯就认为美是超越现实实物的东西,他说美的形式是神的,甚至上帝的神性的表现,美具有神圣性。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美的神圣的价值。

        到了康德,他将审美与自由联系起来,认为审美的过程,就是人不受功利束缚的过程,不受束缚就是自由。所以,人有审美观念的时候,人有美感体验的时候是最自由的。审美的过程,没有功利的掺杂,所以美是最自由的。西方哲学到了康德就把美的自由命题提出来了。康德有一个理念,说美具有解放的作用,所谓解放就是人从各种利益束缚中解放出来。黑格尔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以后,西方现当代哲学转向了现实。马克思讲现实,海德格尔也讲现实,角度不一样。海德格尔把生命本来的状况称作本真状态,是万物一体,中国思想里有“民胞物与”,心灵把大家联系为一体。但是,人跟外界打交道,也会把它当成完全是我以外的东西,主体跟客体就二分了。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传统思想把主客分得太绝对,让生活变得枯燥,也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万物都是人的利用的对象。西方现代哲学认识到,不能够这样继续下去了。海德格尔强调,人需要把自己提高到审美的境界,以便超越单纯的利用关系,达到万物一体。

        我原来研究西方古典哲学,后来回头思考中国的文化。海德格尔讲本真的美、诗意的美跟中国的意象之美是相通的。中国人讲意象之美,“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秀”就是显出来,是有形有色的。但是诗往往通过有形的象,让人体会到背后的无限的意——词外之情,言外之意。这个“隐秀”的说法,就是指人通过在场的、明显的意象,体会背后那无穷无尽的没有说出的意味。所以中国人讲美是讲含蓄之美,这种含蓄之美就把显现出来的东西和没有显出来的东西合为一体,人在这种境界里面,那是一种高远的境界。高远的境界就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中国的意象说,其实就是一种神圣的美。

        在今天,我们市场经济繁荣发达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我们的文化生活也五光十色,但在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低俗的现象,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是浅薄,而不是高远的境界。我们应多给人美的东西,让人去回味,这个美让人从表面的东西想到背后深沉的东西。现在,社会上一些人更在意的是表面的声色之美,而从表面的声色之美,怎样让人体会到万物背后的人生意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缺乏这个东西也就是缺乏美的神圣性。因此,美的神圣性这个题目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为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在当代传播美的课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世英)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